5年前,鄭州市科技局瞄準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在出了名的窮鄉僻壤———鞏義市涉村鎮北坡村建立了科技中心,不僅為北坡村帶來“戶戶有存款,家家有余糧”的致富成果,功澤全市數十萬百姓,而且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視角。這就是現在聞名全國的被稱為“電視+機頂盒+ADSL”的農村信息化“鄭州模式”。 “電視+機頂盒+ADSL”農村信息化工程,使農民足不出戶便可用遙控器瀏覽互聯網,利用網上信息指導種植、養殖,利用網絡推銷農副產品,不再盲目生產,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截至2007年8月底,鄭州農村信息化上網用戶達37253戶,覆蓋全市所有鄉鎮和行政村,還帶動了全省周邊地區30多萬戶,輻射全國100多萬戶。5年來,“鄭州模式”平臺點播次數達到39.5億次,相當于全國13億人口每人點播3次。如果將用戶按遙控器的指壓力量疊加起來,足夠托起20艘萬噸排水量的航空母艦。 更具現實意義的是,由鄭州農村信息化項目輻射帶動的黨員遠程教育、中小學遠程教育、文化資源共享、金牧陽光、信福工程等重大項目已在全國范圍內星火燎原。隨著這些重大項目的發展,全國受益于“電視+機頂盒+ADSL”農村信息化“鄭州模式”的用戶數將不可估量。 王濟昌說,“鄭州模式”已經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大工程。村民們說,以前窮,窮在沒文化、窮在信息閉塞,現在,鄭州科技局將“科技”放到我們村,我們有盼頭了。從目前的實踐來看,“鄭州模式”已經顯現了六大優勢: 首先,有效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鄭州模式”不但促進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升級,而且在營造出農村新生活的同時,為農民找到一條實現農業穩定增產、農民穩定增收的有效途徑。 其次,減少了農戶生產經營的盲目性,有效地降低了市場風險。登封市盧店鎮利用農村信息化技術,開創了一個集蔬菜、肉雞、梨棗、花卉、小雜糧等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觀光休閑示范園區,年生產無公害蔬菜800多萬公斤,產值達3000多萬元。 其三,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登封市三農種養科普示范基地為降低養豬產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通過“電視+機頂盒+AD鄄SL”平臺,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1萬株櫻桃樹,利用先進的種養技術和沼渣施肥原理,以集約化經營模式,確保了果品的零化肥成分和零化學農藥殘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其四,為先進實用技術的“嫁接”優化,發揮了“彈跳板”、“助推器”的功能,促進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升級,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十八里河農戶劉天河的葡萄園,在今年葡萄掛果成熟期間出現一種罕見的病癥。他通過該平臺“專家問答”欄目咨詢,鄭州科技局立即組織安排專家登門指導,確保了今年葡萄正常上市,免遭損失。 其五,為農民找到一條實現農業穩定增產、農民穩定增收的有效途徑。新密市袁莊鄉靳溝村居民陳紅旗借此平臺學習果樹種植新知識、新技術,及時了解政策法規、查詢價格信息、關注市場預測、請專家解決疑難問題。他的果園一年能賺5—6萬元。 其六,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營造出了農村新生活。用老百姓的話來說,農村信息化為農村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四少四多”,即麻將攤少了,長舌婦少了,封建迷信活動少了,打架斗毆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唱歌唱戲的多了,關心國家大事的多了,談科技致富的多了,謀發展的多了。 王濟昌介紹,鄭州“電視+機頂盒+ADSL”農村信息化示范工程,采取政企合作、共同協商、示范帶動、實現共贏運作模式,在政府相關政策、法規和管理辦法指導下,由政府出面吸納有實力的企業參與,使政府、企業和用戶三方緊密協作、互有分工、各取所需、各得其利。5年來,鄭州市科技局派農業科技專家、威科姆派技術骨干力量深入農村向農戶推廣鄭州“電視+機頂盒+ADSL”模式已超過1000人次,參加培訓學習的農民超過1萬人次,累計投入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的各級投入達2055萬元。目前,該信息港已由2003年的580G、1000小時,發展到了目前的1400G、2500小時,現有的平臺可為用戶提供2800G、5000余小時視頻節目和新聞、市場行情、科學技術等100G、5千萬字的圖文信息。如果把平臺存儲空間的數據以文字數據來折算,按照1G的空間能容納約5.36億個漢字、一個省級圖書館的藏書總字數約1600億個漢字的標準,威科姆現有2800G的平臺就能容納下9個省級圖書館的藏書還多。
在黨的十七大召開期間,鄭州市科技局長王濟昌向記者介紹了這個模式。他說,由鄭州市科技局組織,鄭州威科姆電子科技公司、鄭州網通承建的“鄭州市農村信息化工程”項目,主要采用基于寬帶IP網絡的機頂盒視頻點播系統,以寬帶互聯網為承載,以普通電視機為顯示設備,通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寬帶點播平臺,向寬帶個人用戶和集團用戶提供準DVD質量的視頻點播業務和電視上網業務。該系統平臺運行穩定,操作簡單;投資少,建設快;易維護,易培訓;平臺內容豐富,種類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