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報道說,某地為推廣數字有線電視煞費苦心,下了很大工夫,但結果卻事與愿違。有線電視用戶根本不買賬,有的還產生了逆反心理,拆掉有線用起了自家天線。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結局?是用戶不開化,還是另有隱情?
為了推廣數字有線電視,當地強行屏蔽模擬電視節目,下最后通牒強調“模改數”是國家行為等等,霸氣十足。更重要的是,購買機頂盒的各項費用近千元,老百姓無法接受。一來二去,雙方矛盾日深,已至于不可調和。
機頂盒是數字電視接入的硬件,沒有它當前的電視機就不能接受數字節目,對此老百姓也知道,但費用問題不解決,用戶對數字電視只能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按國家廣電總局有線電視數字化時間表,2005年要發展3000萬用戶,但實際數字卻遠遠低于預期,各地發展到一定用戶后,很難再有突破。除了節目內容貧乏外,機頂盒價格高是主要因素。
模擬改數字是國家技術產業政策,也是實現網絡融合的一個步驟,是大勢所趨,關鍵是如何推動該項工程健康有序進行,這是地方政府部門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國有上億臺有線電視,機頂盒全由運營商買單也不現實,關鍵是找到一種更自然、更平和的過渡方式。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當前上海、廣東、成都等地都打出了機頂盒免費贈送的招牌,一時間用戶云集響應,推進速度很快。當然免費不等于白送,而是從以后的收視費和追加服務中找回來,雖是一種變相購買,但畢竟是打破瓶頸的變通方法,比起“霸王硬上弓”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一旦數字電視得以推廣,機頂盒的成本必然下降,節目水平也會得以改善。
從技術層面講,機頂盒是一個臺階,有了它模擬電視就能升級換代,實現數字化;但從資金層面講,它又是一道門檻,其帶來的資金瓶頸又阻礙了數字電視的發展。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個小小的機頂盒反映的是一個部門的工作態度和方法。但愿機頂盒不要成為科技進步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