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06年以前數字電視試點城市現場會主要是討論各種轉換模式,那么,2007年3月,隨著淄博現場會的召開,中國數字電視市場的熱點話題已全面轉向“雙向、互動、全業務。” 與此相呼應的是,2007年3月,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CCBN2007)上,國內著名的數字電視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清華同方展示了其基于自身豐富的內容資源所提供的數字電視增值解決方案,顯示出其與眾不同的數字電視市場拓展理念。 “邊緣化”危機 隨著直播衛星的即將升空及IPTV業務在全國范圍的大規模試點,有線運營商已經明顯感受到來自新的傳輸模式的重大威脅,網絡的雙向化改造、增值業務商業模式的探討成為有線運營商2007年最為關注的問題。 對一個城市來說,30萬是一家運營商的盈虧平衡點,如果用戶達不到這一數量,就必須從其他方面彌補,如雙向業務收入及增值業務等。保定百世開利公司總經理譚祝平表示,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未來中小城市網絡公司將面臨生存的危機。
“廣電同仁義該警醒了。”正在嘗試將寬帶業務與有線業務完全獨立運營的陜西省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立群在介紹陜西為什么采取這種思路時公開表示,目前廣電總局對直播衛星的規劃是首先在農村發展,因此很多人認為其發展模式對有線的影響不大,“衛星可以更方便、成本更低地實現用戶覆蓋,從以往的發展歷史來看,各種新技術都是被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用戶首先享用,難道會衛星能是個例外?因此有線網絡被邊緣化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有線運營商必須在被邊緣化之前,早日成為綜合網絡運營商,迅速建立自己核心競爭力。” 北京思路
數字電視雖然好,但在北京這樣的地區,必須依靠市場的模式來推動,而不能通過行政模式強制執行。市場化最大的特點是滿足用戶需求,你想要數字電視,我給你提供,如果你不要我也不能強迫,這樣的狀況勢必會造成北京各小區的轉換時間不能用行政命令一刀切的辦法。
同時,與其他地區最大的不同是,實現數字化轉換后,北京的收視費仍保持18元/月不調整;其次,仍然維持按戶收費的模式,除平移的電視外,你家有幾臺電視都還可以隨便看,但只保留40套節目。
不漲價以及第二臺電視還可以繼續收看的政策使得北京的有線數字化工作推進得風平浪靜,雖然目前已經轉換了30多萬戶,但與另外一些地區百姓反響強烈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無論用戶還是媒體都沒有對北京的數字轉換提出任何的質疑。
北京要實現有線數字化,不包括網絡改造的投入,機頂盒就需要投資40億元,而北京市對歌華的補貼為100元/月,一臺機頂盒按400元計算,每戶尚有300元的資金缺口。即使作為上市公司,歌華也難以應對如此巨大的資金難題。
如何解決巨大的資金瓶頸?答案是開展增值服務業務。
歌華公司市場運營總監羅小布將歌華未來發展的思路表述為兩頭開放:一頭是將非意識形態內容包裝進頻道;另一端是對電視機廠商開放,鼓勵把產業鏈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