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的落地,一方面讓眾多廠商發現了它帶來的巨大機頂盒市場機遇,另一方面卻也宣布弱肉強食生態競爭的開始
多年的等待之后,一道曙光看似在機頂盒廠商們的頭頂閃現。
2006年8月30日,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中國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標準——GB20600-2006《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幀結構、信道編碼和調制》,該標準于2006年8月18日已被正式確定為強制性國家標準,并將于2007年8月1日起實施。至此,博弈了五年之久的數字電視地面傳輸國家標準塵埃落定,以清華大學主導的DMB-T標準和上海交通大學主導的ADTB-T標準也走向融合。
新標準出臺影響的不只是彩電廠商,其產業效應同樣不可避免地波及與數字電視傳輸緊密相關的機頂盒廠商。面對可能出現的新形勢,幾乎在新標準誕生的同一時刻,有觀察人士立刻指出,市場重新洗牌的命運在所難免,大量的弱勢群體將被掃地出門。
對數字電視未來市場的樂觀估計使得眾多機構與廠商早早地探身其中,但結果并不理想。客觀存在的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國內數字化進程受阻,數字電視的普及打雷要多于下雨。加之機頂盒的主要需求期出現在有線電視數字化轉換的過程中,這種局面直接影響了機頂盒市場的壯大。
依照廣電總局“十五”計劃的要求,到2005年底全國將突破3000萬的數字電視用戶,2010年我國將全面實現數字廣播電視,2015年將停止模擬廣播電視的播出。但截至目前,轉換的用戶數量只有100萬戶左右,與目標計劃相去甚遠。乏力的國內數字市場,致使2004年國內生產的機頂盒有53%被銷往國外,2005年這個數字達到70%。一位機頂盒生產商向《IT時代周刊》抱怨:“資金匱乏是造成國內數字電視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雖然國家通過開發銀行為數字化轉換提供貸款支持,但單一的政策性貸款難以彌補巨大的資金缺口;另外一方面,長時間苦盼國家數字化標準無望之下,各廠商家被迫各自為戰,機頂盒市場上魚龍混雜。”
來自政府部門的消息顯示,政府方面加大的財政支持,對私人投資限制的放松和有線數字電視網絡在各省級大規模的開通,預計2010年底中國數字電視家庭用戶,將由2004年底的2700萬上升到9000萬,數字化送來的這股春風也將持續“刮”下去。
而美國高科技市場調研公司Infonetics稱,除了數字電視方面的需求,離不開機頂盒的IPTV也會帶來另一個契機。這家公司指出,由于沒有允許實施以市場經濟方式將1.1億模擬有線電視用戶轉換成數字電視用戶的業務模式,因而,中國模擬廣播電視不可能很快結束。未來幾年內,機頂盒市場的發貨量和收入都會呈現巨大增長。
根據預計,在目前全部的IPTV銷售收入中,IPTV機頂盒的比例高達42%;在中國市場,機頂盒2010年的收入就將近7.7億美元。與此同時,機頂盒的市場機會還會出現在數字家庭這個領域。目前,幾乎所有的IT和傳統彩電廠商都在加緊數字家庭產品的研發,而作為“家庭娛樂多媒體中心”的終端產品就是機頂盒。
“未來的機頂盒市場到處都是‘金子’!”國家廣電總局負責協調機頂盒技術標準的孫起民工程師信心十足地表示:“雖然完成中國的數字化事業任重而道遠,但這里卻給廠商們一個廣闊的馳騁天地,沐浴著中國數字化事業春風的機頂盒產業,其高速發展的階段即將到來,這個市場已經在集體醞釀著戰爭。”
根據當前情況和各市場研究機構的謹慎預測,中國作為世界機頂盒最大產出國的地位長期內將難于撼動,但將迎來更多的“覓食者”。“資本總是要流向增值的地方的。”一位經濟學者說道:“本土力量和外來軍團都已經蓄勢待發,不斷膨脹的機頂盒‘蛋糕’只要一出現就一定會被迅速分割。”
國外廠商方面,以富士通、NEC為代表的日本勢力和以飛利浦、IBM、湯姆遜為代表的歐美軍團都在磨拳擦掌。其中,作為世界第一大機頂盒供應商的摩托羅拉,自從2004年以3,300萬美元蠶食30%的天地數碼股份后就正式進入了中國機頂盒市場,它已經計劃在今年年底時關閉在臺的寬帶和機頂盒設備生產基地,把生產業務完全外包給鴻海精密,原有廠房改造成一家產品設計研發中心。摩托羅拉市場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不足200萬的機頂盒用戶和1.1億數字電視用戶落差很大,摩托羅拉絕不會放棄在這里“掘金”。業內人士也認為,摩托羅拉此舉用意深遠,既可以同時加強臺灣地區的研發實力,提高生產能力,又能夠強化對內地機頂盒市場的輻射,為全面進入內地市場做鋪墊。
和國外廠商相比,國內競爭者多集中在東南沿海,且大部分都以低價機頂盒為生產目標。目前,國內機頂盒廠商已經分為三大主要陣營:代表傳統家電廠商如創維、海信、海爾、TCL、長虹等;代表新興專業廠商如同州、天柏、九州等;代表IT廠商的清華同方、浪潮、華為等。據調查顯示,第一梯隊的天柏、同州、九州、海信、海爾占據著國內機頂盒市場60%的份額;第二梯隊的清華同方、創維、TCL、長虹則占據30%多的市場份額;剩下的不到10%的市場份額則由一些小品牌瓜分。
業內人士指出,為了達到與國外企業在同一市場競爭的目的,國內企業已經在總結,并充分意識到更高性價比的產品提供對今后保有高市場占有率的重要性。雖然國外企業起步較早,但國內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溝通能力和相關標準跟蹤上都具有一定優勢。隨著產品穩定性和成熟度的進一步提升,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在巨大的機頂盒市場的爭奪將達到白熱化。孫起民工程師向本刊記者指出:“隨著國家以更積極的姿態引導數字市場,未來較高檔的STB(機頂盒)被納入國內機頂盒制造商們的生產計劃當中,中國企業也逐漸從產品研發階段,進入批量供貨,甚至大規模市場拓展階段,他們必然會誓死捍衛自己的陣地。”
市場仍待引導
就目前現狀而言,中國機頂盒市場尚未成熟,并且在這個市場中,本土大大小小的機頂盒廠商就超過了300家,競爭的激烈程度難以想象。從現在的情況看,政府決心和相應政策的制定是我國機頂盒產業持續發展的最大保障,而廣大民眾對數字電視的深入了解帶來的對數字電視日益增長的需求又成了該產業繼續增長的動力。自今年1月1日央視帶頭引發高清數字風暴后,關于機頂盒市場“豐收之年”來臨的傳言就一直沒有斷過。
“這很容易讓人麻痹,從而看不到新興市場隱藏的諸多問題。”孫起民認為:“國內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的全面鋪開,的確拉動了機頂盒的強大內需,但缺少節目和內容的客觀現況深深地制約著發展。為了能在機頂盒市場上常勝不敗,各大芯片廠商也憑借獨特的市場判斷和技術背景推出一系列套片解決方案。為此,不同的芯片廠商推出了各自代表性的芯片,作為參與市場競爭的籌碼。另外,國家剛出來的所謂‘標準’其實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薄薄幾頁紙很難對廠商的生產做出明確的技術規范,盡管現在不少人都在呼吁這個問題,但結果還待觀望。”
孫起民轉而指出:“還是有值得高興的地方,激烈的競爭已經在促使機頂盒半導體產品向三方面發生演進:首先是形成可以跨越不同產品的統一平臺芯片方案;其次是通過芯片方案不斷單芯片化,減少外圍元器件數量,來提高芯片的性價比,降低機頂盒總體成本;最后是擴充接口功能,以達到更強的互連性。”
中國的數字化剛拉起一扇窗,就已經看見滿院的本土機頂盒廠商饑渴的目光,而院墻之外更多的外來搶食者也正源源不斷地趕來。標準的設立也只是努力著告訴廠商們一個游戲的規則,如果國家不繼續加以導引,很難說“藏著金子的屋子”會平安無事。
正在研究機頂盒市場的信產部電信產業研究院張春帆博士認為,政府的文件只是一個開始,主要的功夫還是要放在具體實施上;而眾多的沖著機頂盒這塊大“蛋糕”去的廠商們也應該放松一下頭腦,因為這個市場將會越來越成熟,也將很快地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微利時代,誰能依時把握市場特點,誰就可能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因為市場也許會虧待有準備的人,但絕對不會讓時刻準備的人失望。”張春帆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