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國家廣電總局在其主辦的“21世紀廣電傳媒高峰論壇”
上稱,實現用戶接收環節從模擬向數字的整體平移,是實現我國廣播電視數字化的關鍵,而實現這個關鍵的途徑則是免費為用戶配置數字機頂盒。
國家廣電總局希望通過免費為用戶配置機頂盒的方式快速啟動中國數字電視市場,因此,青島模式受到國家廣電總局熱捧。然而,試圖通過免費送機頂盒的方式解決中國數字電視發展問題的想法,被有關專家認為是“一廂情愿”。
機頂盒并非主要瓶頸
備受國家廣電總局推崇的青島模式是指由當地有線網絡公司向用戶免費提供機頂盒,同時提供較多附加服務,然后通過提高收費標準的方式,消化免費送機頂盒帶來的成本。在此之前,佛山也開展了類似的實驗。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無論青島模式,還是佛山模式,效果均不甚理想。數字電視用戶發展到2萬戶時,就出現了難以突破的瓶頸。
日前,深圳公布了數字電視發展規劃,計劃用2年時間完成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又稱模轉數)的整體平移,同時簽下了100萬臺數字電視機頂盒采購大單,此舉引起業內人士廣泛關注。但是,不同的聲音隨之而起,有關專家指出,現在,整個社會普遍存在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解決了機頂盒問題,數字電視發展問題迎刃而解。其實非也,機頂盒并非阻礙數字電視發展的根本原因。阻礙數字電視發展的真正原因在于,地面傳輸的國家標準遲遲不能出臺。
標準缺位才是主因
“傳輸標準是整個產業鏈的最基本元素,現在成為影響中國數字電視發展的最核心因素。只要國家標準一天不出臺,中國的數字電視就不可能發展起來。”國家廣電總局一位退休官員這樣說。因為國家標準不出臺,各地電視網絡運營商各自為政,機頂盒制造商只能依靠地方的運營商下單生產。由于不能實現批量生產,產生規模效應,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于是機頂盒表面上成了數字電視發展的瓶頸,成為大眾口誅筆伐的焦點。
當前,數字電視傳輸方式分為三種,即有線傳輸、衛星傳輸及地面傳輸。國際上有線傳輸及衛星傳輸都采用的是歐洲標準,而地面傳輸,目前主要有三種標準,即歐洲的DVB標準、美國的ATSC和日本的ISDB標準。由于電視是對國家安全等各方面有很大影響的產業,我國傾向于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傳輸標準。1995年,原國家科委立項,并成立了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總體組,著手為中國制訂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傳輸標準。然而,歷經8年時間,中國地面傳輸標準卻仍然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可以說,機頂盒成了阻礙數字電視發展的替罪羔羊。換句話說,即使現在各運營商及政府部門都實行免費發放機頂盒的方式,也未必能夠使中國數字電視走上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因為標準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這是根結所在。
市場先于標準而行
在國家標準未出臺之前,市場已經先于標準而行。早在2000年,原國家計委便指定上海、北京和深圳為數字電視的試點城市。2002年,上海開始了第一個數字電視的商業應用,采用的是歐洲標準,隨后北京也開始了基于歐洲標準下數字電視的商業應用,南京、青島、長沙也都相繼采用了歐洲標準,就在今年年底,甘肅上馬的移動電視項目也是歐洲標準。我們研究了長達8年之久的標準,卻不得不面臨歐洲標準長驅直入的尷尬。
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廣電總局給各地下了命令,要求各地務必完成模轉數的平移任務,希望通過行政強制手段促進數字電視的產業化發展。然而,在筆者看來,這實在是一個很冒險的舉動。以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國選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有標準幾成定局。這就意味著現在市場上基于歐洲標準的機頂盒在將來都需要重新置換,除非有新的技術出現,可以改良現有機頂盒,否則那將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真正數字電視應是一體機
事實上,機頂盒只是發展數字電視產業一個臨時性、補救性的過渡產品,是為解決模轉數問題而存在的產品。真正的數字電視應是一體機,也叫全數字電視,是機頂盒內置的產品。在美國,這才是數字電視的主流。而要生產這樣的產品,需要國家“機卡分離”政策盡快出臺,而“機卡分離”需要傳輸標準做支持。
數字電視最大的優點是圖像清晰、音質好、抗干擾性強、信號多,可以有多達幾百套節目,傳輸、存儲、升級方便,可以實現互動。然而,我國目前發射的數字信號均為標清信號,通過機頂盒轉換,觀眾利用目前的電視看數字節目,和看模擬信號沒有明顯不同;在節目源上,目前數字電視節目,基本上可以用“少而乏味”來概括,這樣的數字電視,有多少人愿意看?失去消費者基礎,數字電視怎么發展?
所以,欲通過免費送機頂盒解決數字電視發展問題,顯然是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作者:金海霞)
相關鏈接
數字電視一體機
數字電視一體機是把機頂盒的硬件設施做進了電視機內部,所以不用另外購買機頂盒。這樣一來,消費者只需要接上電視信號線就可以收看數字電視節目了。當然,因為數字電視一般是收費的,用戶要買一張繳費卡插在電視卡槽內,取得數字電視節目收看授權。
所以,數字電視一體機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視”,代表了未來數字電視的發展方向,而通過機頂盒收看數字電視是一種過渡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