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網上看到了一篇《陜西廣電呂曉明談統一機頂盒方案》一文,深有感慨。陜西廣電就是那個叫“廣電網絡”的上市公司。也許上市公司需要披露業績的原因吧,不像其他政企不分的廣電,面對之前整體平移技術方案的失誤,陜西廣電感受到了股東的壓力,畢竟要業績說話。這種情況并不是陜西廣電獨有,其他比陜西廣電更嚴重的有的是,例如杭州華數,機頂盒種類多達50多種。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無意中看到一篇《不完備的DVB標準套牢中國廣電運營商》的文章,筆者認為找到了原因,就是因為私有的標準混亂。可惜的是,在政策的號召下,中國的運營商進行了幾年轟轟烈烈數字化平移,在有了4500萬之眾的用戶群后,需要升級了,才開始檢討以前的數字化平移之路,這種景象確實令運營商和管理者尷尬。可以說,平移的機頂盒已經成了廣電運營商的包袱。也有人說,不僅僅是包袱,還有安全方面的漏洞,廣電的未來充滿了變數,面對直播星和IPTV的夾擊,如果失去了政策的保護,將兇多吉少。
俗話說,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這句樸素的道理,在行政命令的指引下,很多人把它當作耳旁風,中國的數字化也因此變成了半夜雞叫。也有人說,中國缺乏真正的科學巨人,改革30年來,一切以經濟效益相聯系,特別是在廣電行業,不需要太高深的技術,只要把商務推銷做好就可以獲得市場,在制訂規則方面,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者。廣電缺乏人才,所以不能制訂細致深入的規范,掌握私有封閉標準的公司變成了市場標準,在運營商的一片混亂之中,他們大發其財。
是浮躁短視的文化氛圍造就了當今廣電的尷尬局面,不排除歐洲標準的陰謀論以及別有用心的無良廠商利用廣電無知所設的陷阱,盲目跟風、相信主流,讓運營商一個個前赴后繼地往坑里跳。在這點上,廣電應該好好向電信學習,在進行如此之大的工程之前,一定要好好規劃,加強學習,制訂詳細的標準。面對已經成為運營商包袱的4500萬混亂的機頂盒,廣電應該深刻地檢討,不然,數字電視界的次貸危機可真的要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