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原本撤離等離子電視陣營的彩電廠商,如今正在回歸。例如海信、康佳、TCL等公司,如今正重新推出等離子產品。
液晶面板的漲價,導致部分3D產品制造向等離子電視轉變。而等離子的長期“擁護者”長虹,今年6月也開始將所有的等離子電視全部3D化,成為行業內提前提出要徹底淘汰2D電視的企業。
“長虹的等離子屏業務依然處于資產折舊期還沒有實現盈利,但是長虹多媒體產業集團的等離子電視業務卻成為其主要的盈利點。”長虹集團副董事長,四川長虹總經理劉體斌7月20日如是表示。
對于剛剛公布價值、規模雙增長的戰略規劃的長虹集團來說,總投資已經超過40億元的虹歐等離子面板項目是其2004年實施“三坐標”擴張戰略以來最大的投資,而這項投資此前一直引起外界廣泛的爭議。
帕勒咨詢機構資深董事羅清啟(微博)表示,長虹早前在上游的布局讓長虹的下游產業具備了產業鏈垂直整合造就的成本優勢,同時也讓長虹提出的三大戰略轉型之一 ——從裝配制造業到高端制造業的升級奠定了基礎。
是非等離子
長虹是家電行業率先在產業上游進行全方位布局的企業,包括虹歐等離子屏、成都虹視OLED面板、長虹友達液晶模組合資公司等。
2010年1月,虹歐等離子面板一期工程正式投產,按照長虹集團副總經理、如今剛成為長虹新興產業集團董事長的巫英堅介紹,該項目總投資規模達到了40億元(包括2006年底收購ORION的9990萬美元),而且歷經汶川地震、爬坡期等多重考驗,更為重要的是,從長虹提出進軍等離子面板,外界的聲音似乎一邊倒,那就是長虹進行了一次注定要失敗的投資。
之所以有這樣的聲音,就是因為當時等離子電視在液晶電視的降價攻勢下步步后退,而最早的等離子五強的先鋒、日立先后退出了等離子面板的生產,而韓國的三星和LG電子也放棄了等離子面板新的投資計劃,臺灣的中華映管等也出售了等離子業務,在等離子的一片四面楚歌中,長虹突然宣布要重金殺入這一行業自然引發廣泛爭議。
而巫英堅則表示,“當初選擇等離子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等離子與液晶面板相比投資只有對方的1/5;等離子在動態清晰度、視角等很多技術指標上都優于液晶;等離子技術相對容易掌握而且國內有一定的配套產業支撐;等離子還是個發展中的產業,技術上有升級的空間。”
雖然擁有這樣的優勢,但是由于最初的技術封鎖導致等離子電視在除北美外的其他市場都處于相對劣勢,到2008年等離子電視的市場占有率持續下降,到2009年甚至出現了出貨量的下降。
這樣的情況下,長虹等離子面板的投資引發的爭議越來越多,當2009年日立將一套完整的等離子生產線以20億元的價格甩給合肥鑫昊時,外界紛紛認為長虹的等離子面板投資已經失敗而且成本高昂。
巫英堅在回憶這段時間時稱當時的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因為除了長虹、松下、三星等幾乎所有的電視廠商都放棄了等離子,而且虹歐項目的推進也遇到了麻煩。
據介紹,由于國內缺乏核心部件的配套,長虹等離子面板采購成本一度比松下等競爭對手要高出1/3,為了降低成本,長虹從2007年11月開始,就先后發起了PDP關鍵原材料、關鍵器件、關鍵裝備技術創新四大產業聯盟的建設。“目前我們在原材料本土化配套方面,長虹已經有23家企業在玻璃粉、熒光粉等九大領域開展實質性的合作,如今這九大材料配套,占到屏材料成本的90%以上。”巫英堅表示。
然而2010年初虹歐等離子面板項目的投產也沒有改變外界的說法,因為國內彩電巨頭基本上都放棄了等離子,而長虹在液晶電視的占有率卻遠遠被對手甩開。
值得注意的是,虹歐等離子一期工程設計產能為216萬片,按照長虹2010年銷售100萬臺等離子電視的數據,這意味著虹歐等離子的產能存在閑置,而且長虹此前準備的虹歐二三期擴產項目的12億美元資金也暫時沒有了用途。
巫英堅表示,雖然等離子電視市場在回暖,但是虹歐是否擴產還是要看市場需求,我們的目標是到2015年實現200萬片的產能,當然主要還是滿足長虹自身的需要。
羅清啟指出,在彩電上游領域長虹的布局是最深入的,這就是剛剛組建長虹新興產業集團未來的方向,去年11月組建的新興產業集團包括虹歐等離子、虹視OLED、虹微技術和世紀雙虹,隨著虹歐等離子面板去年1月量產,長虹的等離子電視業務也實現了盈利。
長虹多媒體產業集團副總經理徐明指出,“與LED液晶相比,等離子電視的利潤至少要高出一倍,所以等離子電視已經成為長虹彩電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
雞蛋分籃
對于長虹來說,虹歐項目的40億元投資資產折舊結束至少要到2014年,所以未來幾年虹歐項目盈利的可能性不大,而長虹集團則希望用軍工產業,以及在成都綿陽等地的土地開發的利潤來彌補虹歐的虧損。
但長虹等離子項目迎來了市場的回暖。
其實對于虹歐等離子項目來看,最困難的時期似乎已經過去,長虹等離子電視在超薄、節能技術突破,以及與3D顯示技術完美結合后,其市場地位有了明顯改善。
今年以來無論是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等離子電視延續了2010年的強勢增長,其中今年4月以來中國市場等離子電視同步增長率達到69%,而同期液晶電視出貨增長卻只有7%,而長虹等離子全年規劃了160萬臺的出貨目標。
然而由于等離子電視基數較低而且集中在42英寸以上的大尺寸領域,所以其也難以替代液晶電視的市場主流地位,而對于彩電廠商來說眼前從規模到利潤,液晶電視都是必須要爭奪的對象,而這恰恰是長虹最大的短板。
在趙勇出任長虹集團董事長后,其制定的三坐標戰略在三個產業方向進行了大延伸,長虹彩電業務在長虹營收貢獻的占比從原來的80%下降到不足40%,然而在海信、創維等競爭對手卻抓住了從CRT向平板升級的機會,在平板電視特別是液晶電視中完成了反超。
記者了解到,去年創維、海信和TCL三大彩電廠商液晶電視的出貨量都超過了700萬臺,而長虹雖然在LED液晶領域同比增長了40%,但是其液晶電視出貨量依然只有對手的一半左右。
長虹多媒體產業集團董事長林茂祥指出,“在從CRT向平板升級中長虹失去了市場第一的位置,這與長虹身處內地,反應速度較慢有關,現在我們正在追趕目標就是奪回領先地位。”
根據長虹多媒體產業集團剛剛公布的未來三年規劃,其目標是通過產品差異化回歸綜合市場占有率行業第一,具體來說未來三年保持20-25%的增速,2013年后成為中國平板行業持續領導品牌,其中等離子電視持續保持行業領導者地位。
為了彌補液晶電視的短板,長虹多媒體也計劃對液晶電視產能進行提升,目標是3年后達到1100萬臺,而其與友達合資的液晶模組合資工廠也計劃將產能從目前的400萬片升級到600萬片,此外如果富士康在成都的8.5代線能夠最終獲批,不排除長虹參股液晶面板項目的可能。
顯然,長虹希望繼續保持在等離子電視和面板領域的優勢,同時對于占據市場主流的液晶電視也希望迎頭趕上,而對于代表未來的OLED面板領域則是長虹當初收購ORION的意外收獲,在吸收了ORION部分研發人員后,長虹聯合成都高新區2007年開始投資虹視OLED項目,到目前已經擁有了266項OLED專利并且實現量產。
值得注意的是,在將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后,三星電子已經開始轉投OLED面板項目,在5.5代生產線投產后其計劃投資8.5代線,顯然未來無論是手機到電視面板OLED都是替代液晶的最佳選擇,長虹的這次布局較為超前,而這也為長虹在下一代電視和智能手機領域領先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