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產業主導技術變革帶來的陣痛,中國彩電行業火力全開,努力追趕平板顯示器的步伐。
在經歷一年多的建設安裝后,國內兩條8.5代線于近期先后按照預計日期啟動投產。6月下旬,京東方8.5代TFT-LCD生產線在北京投產。總投資280億元的京東方北京8.5代線是中國大陸首條自主建設的最高世代TFT-LCD生產線,主要生產26-55英寸顯示器和液晶電視用顯示屏,達產后,將實現年產液晶顯示屏1300萬片,年產值近200億元。
TCL集團旗下深圳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項目隨后也于8月8日投產啟動,預計今年四季度末開始量產(1.8萬張玻璃大板/月),計劃明年底項目將全部達產(10萬張玻璃大板/月)。
隨著多條高世代線的上馬,業內關于平板顯示器產能是否過剩的討論日益激烈。一直以技術追趕者身份存在的中國彩電行業是否會在平板時代重蹈CRT時代落后產能潰敗的覆轍?又怎樣能夠避免追趕過程中的落后產能風險?
從“成功追趕”到“產能過剩”
技術替代過程中的產能過剩風險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彩電行業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2010年重點課題研究報告“我國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研究”(以下“課題”同)認為,中國彩電產業近30年的追趕及發展過程中,產業的主導技術發生了由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到平板顯示方式上的重大變革。在技術變革前后,中國彩電產業的競爭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由成功的追趕者變成了大量產能過剩的失敗者。
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國在CRT電視領域通過技術引進建立了“彩電整機-彩管-玻殼”的完整產業鏈。在這個基礎上,較早實現了市場化競爭體制的中國彩電工業,利用勞動力成本低和國內市場大等優勢,發展出規模經濟,以價格優勢贏得國內市場后昂首挺進國際市場,一度在產量和出口量上都名列世界第一。
但永遠處于變革之中的現代工業技術使得中國彩電工業在進入21世紀的短短幾年之后,遭遇到一場“創造性毀滅”——以液晶面板為主的平板顯示器對CRT顯像管的技術替代。平板顯示彩電從2003年在國內市場上初露端倪,到2008年在銷售量上決定性地超過CRT彩電,前后不過6年時間,其替代速度之快令中國彩電業界的決策者們措手不及。
更嚴重的是,平板顯示器對CRT的替代使中國彩電工業再次陷入對國外供應商的高度依賴:中國曾經花了幾乎20年的時間使彩電工業價值鏈的95%在本土生成,但由于CRT被平板顯示器所替代而不得不再次依靠外國廠商獲得液晶平板顯示器,中國彩電工業價值鏈的80%又再度轉移到國外。
2003-2004年,當外國企業紛紛處理掉CRT電視產品的生產設備時,部分國內企業卻把這看作是“國際產業轉移”的好機會,繼續購入生產線以擴大生產能力,最終導致一敗涂地,20多年建立起的8大彩管廠從2007年開始徹底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