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網民比重已達42%,電視機頂盒作為網絡環境下的“衍生物”,因其具有通過連接互聯網讓傳統的電視機升級為智能化、網絡化的功能,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伴隨著小米盒子的高調復出,電視盒子的發展再度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
“炒”出來的小米盒子
去年11月,小米科技研發的小米盒子以399元的低價殺入市場。但在8天后,小米盒子因違反原廣電總局 《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業內稱181號文)而暫停所有視頻內容服務。據了解,181號文明確要求機頂盒生產方必須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或與牌照方合作,小米并不符合條件。
目前,擁有互聯網牌照的只有7家,電視機頂盒要想入市,須與其中任意一家互聯網牌照商取得合作。
不符合“181號文”、沒有內置官方許可播控平臺的機頂盒廠商,即稱為山寨廠商。據記者了解,現在市面上沒有牌照經營電視盒子的廠商有很多,但都規模不大,所以國家廣電總局一般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小米去年高調違規上市行為已經人盡皆知,廣電總局也不可能再坐視不管。
小米的行為曾被業內人士看做純粹是為了進軍盒子市場前的炒作。“小米既然想進入這個行業,就將以往熟悉的互聯網營銷中的炒作手段用了上來,一開始宣稱的肯定是最吸引消費者眼球的,但之后消費者能買到的小米盒子,可能就沒有之前宣稱的功能了。”
近時段,炒得火熱的還有樂視盒子,頗有與小米盒子針鋒相對的意味。在價格上,更是同小米盒子并驅爭先,推出了290元的更低價。
業內人士表示,小米盒子、樂視盒子作為新入駐盒子市場的互聯網商,通過網絡高調預約再售賣的營銷手段,打破了傳統的銷售方式,引發哄搶。但要想與老牌盒子商家競爭,未來之路還需腳踏實地。
互聯網盒子領跑智能盒市場
除了智能機頂盒,現在市面上還存有大量傳統機頂盒,即接收的是各個電視頻道,不能接入互聯網。傳統機頂盒是為了使普通老式電視實現電視節目數字化而產生的過渡品,功能相對單一。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雙向、高清的智能電視盒的出現,單向的老機頂盒的技術壽命并沒有完成,但業務壽命已經完成了,可能面臨著被提前淘汰的命運。
目前,用電視收看互聯網視頻節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電視機直接上網(又稱互聯網電視機或者智能電視),另外一種就是用智能電視盒搭配傳統電視。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現今家庭彩電的存量為5.35億臺,其中非智能電視存量市場規模約有2億臺,預估未來的三年里,數字電視還將為機頂盒創造約2.5億臺的市場需求。
因市場廣闊,現今包括電視制造商、電信運營商、廣電系、互聯網商等在內的多個行業都加入了機頂盒制造的隊伍。而目前勢頭正熱的是以小米、樂視為代表的OTT互聯網盒子,專家預計其在未來會迎來爆發式增長。“與廣電盒子、電信運營商的IPTV盒子相比,互聯網盒子對產業鏈的拉動作用更大,參與方更多。預計兩三年內互聯網盒子能夠達到一定數量級,與廣電、IPTV盒子三分天下。”三網融合研究專家吳純勇稱。
但業內人士表示,OTT產業鏈要想取得盈利,需要廣電運營商積極推進。現在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電信運營商很歡迎OTT、IPTV,因為可以推廣寬帶,同時又有內容銷售分成。但各地廣電運營商,如南方傳媒、湖南電廣傳媒、江蘇有線等,擔心被別人“動了奶酪”,怕用戶看慣OTT,會把廣電撤掉。因此,最終只有廣電系統的監管與內容分開,不能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據專家介紹,智能盒子的出現打破了三網融合既有界限,將對三網融合產生極大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同時還意味著社會運營商可通過自己終端開展相關業務,對廣電運營商和電信運營商將會有影響。但在“融合”這個大背景下,IPTV+OTT也可能會成為一大趨勢。
有機遇,更有挑戰
智能盒市雖然方興未艾,具有成本更低、更新換代更快的優勢,但也并非前程無憂。因法律監控力度不強,現在盒子市場混亂,山寨盒子猖獗,通過“盜播”版權影視劇和低價位吸引顧客。目前國內山寨盒子的銷量每年多達200多萬臺,這對正牌盒子廠商及盒子產業的健康發展都會產生很大的沖擊。
同時,因智能電視的興起和快速發展,業界對智能盒市的擔憂和質疑聲不斷。中怡康測算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智能電視銷售份額超過50%,智能電視的普及也必然是大勢所趨。有專家表示,隨著智能電視更新頻率的加快及價格的走低,互聯網機頂盒作為過渡產品的風險就越來越大。眼下,一臺具備接入互聯網功能的電視最低售價不過千元,加上機頂盒產品接口等限制因素,更多的用戶可能會選擇更換頻率更小的電視產品,而非機頂盒。
近期還有調查數據顯示,以北京為例,電視機開機率已經從3年前的70%下降至現在的30%。
齊家網市場總監張先偉也表示:“電視盒子在技術上需要做更進一步的提升,目前的盒子僅滿足了部分功能需求,還不夠開放,無法實現很多的跨界功能。當然,事物的發展總是循序漸進的,希望電視盒子企業在不斷研究和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把盒子帶到更大的市場空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