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在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上,寬松的意味越來越濃:一次次的降息、降準和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改革、對外合作和開放、財政赤字的放寬就是最顯著的信號。
僅2015年前三季度,央行已經5次降息降準。這讓人們有點嗅到了08-09年的金融政策的味道。貨幣與財政政策從寬緊適度略從緊,到適度寬松略從寬的變化,體現了國家在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以能源、礦產和農產品為主的大宗物資造成全球輸入性通縮加劇;以及美元加息預期背景下,穩增長保轉型,防止經濟硬著陸為目的的科學調控手段的緊張密運用。
目前,基本的理論是,國內經濟的根本任務是轉型升級。但是,保持一定底線上的增長(6.5%),是經濟能夠轉型升級的基礎。以增長換時間、空間,促進轉型升級成為了空前的政策共識。業內人士預計,這必然興起一波新的“基建”高潮,有利于大屏行業的復蘇。
一方面,貨幣與財政政策進一步寬松,另一方面,地方債置換工作穩步推進,同時以PPP為核心的新“基建”融資方式持續推進。這三點為“基建復興”提供了可持續的“現金流”支持。
“基建”不僅是地方政府的穩增長神器,也是全球性的穩增長神奇。投資——消費的循環中,抑制下滑趨勢,必然需要加入全新動力。而這個動力往往是以投資為核心的。而投資中的基建,既可以積累下客觀的社會公共財富,又不會造成既有的工業產能過剩,同時且具有長期性的穩定收益。所以,但凡要談穩增長,就必須要談“基建”。——基建,某種意義上既是投資,也是對大宗工業品的消費。
但是,區別于上一輪4萬億政策,這一輪的“穩增長”將有其新規律:首先,投資方式更為市場化。降低政策性和純政府性行為,將舵手交給市場,讓市場決定方向,可以有效避免融資風險、政府債務風險,尤其可以避免“方向性”失誤。第二,這一輪的穩增長是“全球命運共同體”,是在一路一帶和產能合作框架下進行的:簡單說就是,不僅是國內,還包括國外。第三,“軟基建”的比例會更高。什么是軟基建呢?其實就是信息化和科研、文化基礎設施。這部分投入是“經濟升級”的直接啟動引擎。
正因如此,才有所謂上一輪4萬億,這一輪10萬億的傳聞:這個傳聞雖然并不科學,但是卻指出了此輪經濟刺激必然與上一輪不同。即,這是海內外的共同刺激、是穩定與轉型升級的同步刺激、是市場手段發揮更多作用的“自主調節”。
這些特點決定了,這輪經濟政策調整下的“大屏行業”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因此,2015年三季度大屏行業表現出的營收回暖不是“平均化”的,而是有所選擇性的。那些實力更強、更善于把握新興機遇的企業將首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