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互聯網+的討論,現在有一個誤區:既是,注重了外部的機遇、討論了很多市場性的課題;但是忽視了因互聯網+企業內部要發生的變革和架構調整。這樣的情況,割裂了互聯網+在“供給到消費”這個市場鏈條中的一貫性。這種誤區,在大屏和商顯行業尤其突出。
互聯網+不僅僅是“消費端”的加法
從2014年醫療產業開始“互聯網+”;2013年,教育智慧化開始“互聯網+”;2012年智慧城市開始“互聯網+”;在更前面還有物聯網概念和工程;而2015年工業制造業也在開始“互聯網+”……
于是,很多大屏和商顯企業看到,各種顯示設備具有了更大的潛在市場:客戶強調智慧化的過程,必然依賴于更多的數據可視化中心的建立。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消費增量”模型。例如,智慧教育尚未成型,2014年就已經貢獻了30萬臺交互式液晶顯示設備的市場容量,而研究認為這一數字會很快提升到百萬以上。
市場有機遇,有重大機遇,尤其是互聯網+正在加速大屏和商顯行業的機遇到來。但是,如果細分到某一個企業身上。這個機遇并不是平等的。
例如,還是教育市場,液晶的增長并沒有給原來強勢的投影和傳統電子白板企業帶來機遇。交互式液晶的前五名品牌,只有鴻合是傳統投影業者,其他都是“新秀”。而國內教育投影的老大,日立則在2014年默然與十余年黃金搭檔鴻合分手,獨立門戶。——這種變化說明什么呢?
第一, 面對互聯網+的機遇,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如愿的實現發展壯大,沒有做好準備的企業很可能面臨的是市場萎縮、企業消亡;第二,即便意識到需求端的變化,自身也做出了諸多調整,也不意味著就會一帆風順,因為整個互聯網+的生態轉變不是同步一致的過程,中間必然有曲折和未及預料的困難;第三,互聯網+的新機遇一定會培養起來新對手。
更為重要的是,要求企業做出自身變革的力量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的概念,還包括產業自身的進步、新技術的發展、新競爭手段的發展等多元化因素。——這會導致企業自身調整的復雜性大增
例如,小間距led顯示屏,在軍隊市場的高歌猛進,更多的得益于這種產品“全程國產和自主化”,帶來的安全性;再例如極米和堅果在微投影市場的邁進,則得益于其對互聯網產品規律、電商規律和粉絲文化的成功把握;另一個例子,工程投影市場,本土品牌的加速發展,則與激光技術的成熟有密切關系。
所以,一個顯然的結論是,擁抱互聯網+不是等著天上的餡餅掉到嘴里,而是要用狼性精神去主動爭取。在這種爭取的過程中,企業自身必須變革、調整、進化,以適應競爭環境的改變和市場新需求的確立。即,互聯網+亦是“供給端”的變革。
互聯網+時代,大屏和商顯企業“+”什么
傳統大屏企業的產品屬性如何定義呢?答案是顯然的,即“硬件產業”。從DLP拼接、工程投影、液晶商用顯示器到新興的小間距LED屏、激光顯示、觸控產品、分布式處理器主機、云處理系統等等,廠商、渠道、集成商,在硬件上做的學問還是最多。
“硬件產業”的特質,也就決定了大屏行業無不把顯示技術創新,作為最關鍵的“價值支撐點”。即便是在目前,行業都集中在強調“解決方案體系”的背景下,這一點也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現在的解決方案體系,還是集中在“如何顯示”或者“實現何種顯示效果”等技術和硬件價值上,而沒有形成以“顯示什么”或者“顯示效果的意義”為核心的客戶業務價值標準。
以上,是大屏和商顯行業傳統的“產品狀況”。這種行業產品供給格局,是不是符合互聯網+條件下的產業需要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大屏企業至少面臨如下三個問題:
第一, 硬件天花板。從顯示技術角度看,今天大屏和商顯領域異彩紛呈:投影、平板、液晶、激光、LED、OLED、觸控、透明顯示、異型顯示、傳感器與顯示設備一體化等等。但是,高潮過后是什么呢?大家都明白必然是一個低谷。亦是說,當市場將眾多顯示技術創新一股腦拿出來之后,很可能很長一段時間,行業要面臨基礎顯示技術進步緩慢、產品同質化、比較需求端相對性能過剩的窘境。
第二, 數據爆炸。為什么我們需要社會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物聯網、智慧產業工程等新事物呢?答案只有一個,今天人類可以異常豐富、快捷的獲取和處理大量關于管理、生產、創新、安全、娛樂的數據。對這些數據的處理,并用其處理結果來指導社會生活實踐,就是互聯網+的真實形態。無疑,對這些數據的展示,是未來大屏和商用顯示行業的根本任務,而從數據展示形態、展示技巧、數據互動技巧、甚至數據處理本身等產業環節中獲利,更會是大屏和商顯企業“提升企業價值”的重大手段。
第三, 業務模型多元化。傳統大屏行業的業務主要就是“建造一臺多功能巨型電視機”——任務簡單、目標明晰。在這種行業環境下,大屏企業在不同客戶需求間感覺到的差異比較小,甚至可以忽略。但是,互聯網+條件下,數據和數據應用模型,對顯示體系的決定作用,尤其是差異化影響會顯著增加。尤其是當大屏和商顯企業,更多的涉及數據段增加值的時候,其業務模型必然變得復雜,并因客戶不同而異。
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基本決定了單獨注重硬件價值的大屏和商顯企業在互聯網+時代,并不能分得更多的市場價值和收益,甚至硬件自身的過剩與同質化,還會使得這種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能力下降。
反向的發展通道則是“服務化”:以客戶多元化價值為中心,扣住客戶業務需求的差異性、發展規律,不斷提升大屏和商顯企業服務客戶價值的能力。亦,符合互聯網+規律的大屏和商顯企業應當是以“創新服務價值”為目標的企業。——增加服務價值,這是大屏企業實現互聯網+的關鍵所在。
新部門、新架構,大屏和商顯企業要和互聯網共振
打好互聯網+條件下的服務牌,為行業創造嶄新的價值點:這句話說起來如此容易,做起來去并不容易。兩個擺在行業面前難題:
第一, 客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便是智慧城市、智慧教育這些比較早起步的互聯網+領域,客戶對自身需求的把握能力都很有限。這一方面是由于新的應用模式在不斷涌現,另一方則是由于客戶不是“互聯網”專家。例如:客戶對一個一直存在的問題,早已經習慣了,但是今天的互聯網技術卻可以輕易解決——對此,誰來提出首次方案建議呢?顯然不會是客戶。
第二, 大屏和商顯行業企業只是“窄面專家”。什么意思呢?大屏企業的專家身份,是了解大屏是怎么回事、如何實現,能夠對既定需求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這些專家,對客戶的業務和需求并不了解、不深入,他們不知道“客戶居然還有這樣的需求”,所以這些專家解決問題的技能無的放矢。
“互聯網+實際操作中不對口,對不上號,各說各話”:這是很多情況下大屏與商顯企業和客戶之間“雞同鴨講”式的矛盾。這也是,阻礙互聯網+大發展的,最大的“問題”所在。打破這種困境局面,行業需要“雙向專家人才和團隊體系”。
何為雙向專家呢?就是指那些即懂的大屏這套東西和技術,也了解客戶業務、能夠深入客戶需求的“專家”人才。什么是雙向團隊體系呢?即是指大屏和商顯企業的內部團隊要能夠深入客戶陣地,幫助客戶組織它的業務流程——這個團隊長期在客戶業務一線從事調研工作。
擁有以上的能力,需要大屏企業實行更為扁平化的內部資源價值體系。所有的創新、研發力量要向前端的客戶需求傾斜,由具體的項目方案團隊調度使用。項目團隊權力進一步放大,知識技能結構空前完善。一線隊伍到最高決策的中間層大幅減少。運營和考核體系,全面以項目創新為中心來構建。企業運行流程從,研發創新出新產品,銷售部門來賣掉;轉變為,以客戶服務和項目部門掌握的客戶需求為基礎,創新構建定制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長期迭代式的支持客戶業務模式的升級與發展。
這種大屏企業內部的結構轉變,銷售部門變成了創新和調研部門、研發體系從獨立部門,變成了服務于前端市場的靈巧性組織、售后支持從獨立運轉,變成了客戶團隊的一部分。這種結構轉變,企業架構更為扁平化、權力和資源全面前傾、客戶團隊全程全壽命的跟進項目、關鍵決策力量靠前把關、一線技術力量走出實驗室,到達客戶第一現場。這種結構轉變,是大屏企業人流、物流、財力流通結構的全面調整。
當然,接受以上這種業務結構重組,大屏企業必須先接受互聯網+的大變革理論,同時必須樹立起嶄新的互聯網思維。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業在實踐中循序漸進、逐步摸索和改變。
外部加法、內部加法協同,互聯網+才能實現
消費端互聯網+必然要求供給端也實現互聯網+;企業外部環境的互聯網+必然也要求企業內部結構實現互聯網+方向的轉型。這是一個問題的反正面,是互聯網+體系的不同組成部分。
把握互聯網+規律中,供給與消費的平衡、把握互聯網+是對客戶需求的全面創新、把握互聯網+不能只看別人加,自己原地不動的幾項基本規律,是現在大屏和商顯企業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既可以解釋“為何互聯網+雷聲漫天,我的業務卻不見增長的迷惑”,亦可以解釋“為何我這樣行業領先企業沒有實現增長,那些新創企業卻業績不錯的迷惑”。因為大家的外部環境是客觀不變的,但是每個企業應對同樣外部變革的內部轉化卻大不相同。或者說,決定大屏和商顯企業互聯網+戰略成敗的根本,即在于能不能實現適用于互聯網+規律的企業內部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