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開年以來就被熱炒的概念,VR在三板市場上卻遭到了與熱度值不相匹配的冷遇。記者近日走訪統計獲悉,不少三板市場上的VR相關企業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投資者的保守回絕。此前更有投資人士放言“中國目前沒有真正的VR”,引來一片嘩然。在被稱為“VR元年”的2016,三板的VR企業面臨的,究竟是“真興盛”,還是“假繁榮”?
進入2016年,VR便一躍成為前所未有的火熱概念,各路企業紛紛摩拳擦掌投身流行大潮,“轉型VR”似乎成了口頭禪,似乎企業的業務中不涉及VR,便會成為“時代的棄子”。
新興的三板市場也未能例外。從為展館場館做虛擬現實解決方案的金諾科技、數虎圖像、凡拓創意,到為鐵路和地鐵等機構做虛擬現實解決方案的捷安高科、騰實信,以及近日在VR概念上傾力投入、業務細節卻頗為神秘的盟云移軟,似乎VR正在迎來一場正當時勢的風口。
然而與這樣的熱度不相匹配的是,投資機構卻普遍對頂著VR金字牌的企業懷著保守觀望的態度。
“董事長一天見了37個投資人,但沒有一個答應投資。”某三板掛牌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這家企業踩著VR正盛的風頭想拋掉原來的業務做轉型,試圖將重心挪到VR產業的布局上,然而數月過去不但未有分文投資入賬,公司原本的資金鏈更是面臨斷裂,高層甚至一度以“企業倒閉”為名解雇了公司一半以上員工。
“手頭既不掌握游戲,也不掌握硬件,沒有實質性的產品,想通過中間渠道商的方式盈利,但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盈利點。”該人士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如是坦言。
“接觸過不少聲稱自己做VR的企業,但除了概念之外并沒有可盈利的產品,看不到持續盈利的希望,”某投資人士向中國網記者表示,“必然不投。”
該投資人士向中國網財經記者介紹,市場上標榜VR的企業還有一種方式便是簡單制作出一個專注服務某個特定領域的垂直網站,通過簡單的技術手段實現VR展示,便以“VR”為名出外招引投資,而這樣的企業,內部資金鏈一般都非常緊張,“融不到錢就黃了”。
三板的VR或“沒那么快”
“做VR產業的無非三塊——硬件、內容和運營。”某大型券商內部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但目前三板市場基本沒有能獨立做核心硬件的企業,或者說國內這樣的企業都很少;對于內容,VR這兩年剛起步,馬上能推出專業做內容的公司也不太可能;而在硬件和內容都沒鋪開的前提下,運營更是無從談起。”
該券商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涉及到VR的企業中,做類似“暴風魔鏡”的小型終端的企業不少,通過自己采購相關零配件進行生產,但“沒有意義,技術含量也不高”。
由此便有人士斷言:“中國目前根本沒有真正的VR。”
但前述券商人士表示,這樣的評價稍顯武斷。
“VR只是一個概念,投資也是選擇VR產業鏈中的某一環節,不能說沒有齊全的產業鏈就代表沒有真正的VR。其實從硬件到內容,國內都已經有企業在著手做了,只是做得好不好的問題。”
此前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大多數投資VR的上市公司還在前期投入和培育階段,很多技術難點與障礙需要資金與時間的解決,而由此帶來的風險,前述券商人士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達了頗為包容的態度:“每一個新生的技術都面臨必然的風險,魚龍混雜的企業也需要篩選,不能一刀切,所以投資的評估考察就顯得尤為重要。”
多位投資界人士均向中國網財經記者反映,目前三板掛牌企業大部分體量規模較小,尤其是VR相關的高科技公司,“高風險高收益”的特質,使得其更多吸引到的或是風投而非券商等保守投研機構。
“目前整個VR的市場還沒有完全培育起來,大家都在做技術儲備,所以VR的企業在新三板的估值目前也不會太靠前。”某投資界資深人士對中國網財經記者介紹,由于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用于研發,目前VR公司普遍處于盈利不足的狀態。
而對于VR何時能迎來真正的“風口”,此前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那句“虛擬現實技術的普及至少需要十年時間”似是嚇退了不少人,大多投資者均保持著一個謹慎樂觀的狀態。
“前景可以期待,我們雖然沒有投過VR,但也不拒絕,但態度肯定趨于保守,畢竟對這種高科技產業要有足夠的了解才是選擇投資的前提。這種有爆發力的企業往往穩定性顯得不足,所以對投資者要求更高。”前述投資界資深人士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