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半導韓國光技術院(院長申勇珍)在韓國首次開發出了“基于功能性隱形眼鏡的全息AR影像實現技術”,可以在隱形眼鏡環境下完美實現立體影像全息影像。
根據韓媒wikitree報道,韓國光技術院空間光信息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李光勛)李鎮洙博士研究團隊研制成功的該技術,特別是作為擴展可穿戴AR/XR/元宇宙技術的硬件范式的原創技術,在包括汽車、軍事、文化產業等多個領域的得以應用的可能性非常大,有非常大的希望能夠實現高附加值光融合市場的商業化。
最近,人們越來越關注為了實現以AR技術為中心的擴展現實(XR-Extended Reality)、全息現實(HR-Holographic Reality)和元宇宙(Metaverse)的高分辨率可穿戴設備,但以頭盔、眼鏡、護目鏡等形式實現的傳統可穿戴AR顯示屏具有重量大、高成本及復雜的光學系的問題,一直難以實現商業化及普及化。
在這種情況下,主要為了診斷眼球疾病而開發的功能性(智能)隱形眼鏡技術,最近正在將領域拓展到能夠實施AR影像的近眼顯示(NED-Near Eye Display)的研究。
李鎮洙博士團隊此次研發的功能性隱形眼鏡,可以穩定地實現高衍射效率的全息成像,同時可保持長時間佩戴也無害的透氧率(Oxygen transmissibility,Dk/T)水平。另外,它還有一個特征,即擺脫只能在平面上記錄全息圖案的環境限制,在曲面上也完全可以實現。同時,能夠可靠地控制全息影像播放所需的光線路徑,從而實現清晰的全息AR影像。
此次開發的功能性隱形眼鏡所應用的核心技術,既確保了透氧率和衍射效率,又實現了各種隱形眼鏡的形態下,無論是彎曲(球面、非球面)如何,方、圓、多面體、矩陣、馬賽克等形式記錄全息圖的最佳結構設計技術。
研究團隊開發的多種模式的全息光學元件(5mm x 5mm)將矩形、馬賽克形、矩陣形等特殊幾何結構的形式插入、粘接在隱形眼鏡(直徑10mm)內部,將干擾紋(Interference pattern)寫入到該結構的方式制作,以控制實現全息影像所需的光路徑。
全息影像的播放來自全息投影機(Digital holographic projector),將含有影像信息的光,即信息光投射到相應的隱形眼鏡上,投射的信息光與隱形眼鏡上記錄的全息圖案相遇并衍射,進入觀察者的眼球內部,在視網膜上成像的過程。最終,觀察者可以通過相應的隱形眼鏡觀看空間上播放的全息影像。
中心主任李光勛表示:“要掌握元宇宙技術市場的主動權,需要提出新的范式來克服現有可穿戴顯示技術的刻板印象,為此,確保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可穿戴顯示相關核心原創技術實現先發制人尤為關鍵“,并稱,“基于功能性隱形眼鏡的數字全息顯示,為現有可穿戴AR技術痛點提出了替代方案,并有望加速AR/VR/元宇宙行業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