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已進入商用階段,其市場亦在蓬勃發展。 與此同時,消費者期望IPTV能夠提供與競爭性服務相當、甚至是更優異的服務質量(QoS),而這已成為IPTV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預計未來幾年內,IPTV市場將達數十億美元的規模;但對于那些沒能融入這股發展潮流的公司來說,很可能成為外面的看客。
簡單地增加原始帶寬,并不能確保提供這種交互式電視服務所需的網絡性能。觀眾對電視的容忍程度與對互聯網接入的容忍程度并不相同。例如,用戶能夠容忍甚至預料互聯網接入偶爾出現掉線狀況。但是,若你提供的電視畫面質量欠佳,或象互聯網接入那樣偶爾出現信號傳輸中斷,你將被無數怒不可遏的用戶的投訴電話所淹沒,催使你盡快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一旦出現次數過多,大批觀眾/客戶便會棄你而去。因此,網絡性能保證已成為任何IPTV服務設計的成功要素。
弄清終端用戶的體驗質量(QoE)或其體驗的服務質量(QoS),是了解什么令用戶對提供的服務感到不快的唯一方法;而了解體驗質量與網絡故障具有怎樣的關聯,是運營商借以把握怎樣使用戶滿意、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改進以及服務正以何種方式提供給用戶的不二選擇。但是,如果不能洞察用戶從電視機獲得的體驗,就不可能實現出色的用戶體驗質量。
視頻質量評估模型及其演變
雖然很早就涌現出來了一些評估用戶會有何種體驗的方法,但它們僅是基于服務提供商網絡核心情況的簡單推論——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是一種自圓其說的猜測。真正需要的是一種能從用戶居家查明問題所在的方法。服務供應商必須能以某種方式直接深入用戶室內查找問題。換句話,理想的情形是——用戶客廳內的機頂盒(STB)能向服務提供商報告說,某用戶家中出現了問題,以及具體是哪類問題。
就視頻質量評估進行的許多研究已聚焦到一種“雙端(dual ended)”模型上。這種雙端模型(J.144)需要將受損信號與視頻源進行對比。視頻數字化、壓縮、流傳送(streaming)、網絡傳輸和解壓縮(見圖1)等各種復雜處理過程,都可能導致視頻受損。
圖1:視頻質量評估的雙端模型
對于在開發實驗室內工作、能同時引入視頻源和受損視頻的的大多數工程師來說,這種雙端模型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但當視頻源與受損視頻相隔數里,如在向用戶家中傳輸IPTV的場合,該模型就不再實用。此外,它的擴展性欠佳。而且,當需要從不同地點對通過IP網絡將數百套IPTV節目向數百萬用戶發送的情況進行實時分析時,其對計算機實時處理能力的要求將使這樣一種方案的實施和維護的成本非常昂貴。
近期進行的幾項研究則試圖定義一種完全無需參考的模型。對于VoIP來說,這樣一種模型已存在數年,且由國際電信聯盟(ITU)將其批準為G.107標準。這種VoIP模型也稱為E-Model,它不需將任何“廣為人知”的源置入網絡中,以評估VoIP的質量。這種模型也被稱作“非強加(non intrusive)”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