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設計、聲學和光學處理
千禧年后,這位影音愛好者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多年來苦心經營的HIFI兩聲道終于有了自己的地方。當時對于主要是針對聽音室的裝修設計,為此把客廳的長度由5米拓展到5.6米,成為4X5.6M盡量趨近于鞋盒形理想比例。
在裝修上我主張是盡量保留客廳的功能和狀態,因此是多做減法,少用加法,聆聽空間以擴散為主,各種調聲材料多做可活動的。幾乎看不到太多為了視聽效果而專門做的裝修——比如天花板的反射層、四周的吸音、擴散處理、暗室化處理等。唯一可以看到算的上比較明顯是專門為視聽準備的,就是天花上的兩組泡沫材料組和三層夾板做的一個弧形擴散小吊頂。
為了盡量保留居家的感覺,還充分利用客廳現有的資源,比如沙發、杯子、柜子的擺放,都可以做一定的輔助擴散。環境(建筑聲學)是影響器材發揮的最大因素,但同時又不太喜歡大動干戈式的環境處理方式的話,在入住前做好一切基礎建設和空間的規劃(如房間比例,電源布線,門窗的隔音等)就能事半功倍,其實所有對聲音那些正面負面的影響因素多源于自于不同的諧振,完全杜絕諧振聲音多是不堪入耳,如何利用不同諧振和如何控制好房間的混響時間才是高明的手段,設計趨于感性,以隱性設計為主,一切用耳朵收貨,有時是無招勝有招,秘訣就在于此。
進入影音兼顧的時代后,需要大量的布線和掛箱,我的辦法是采用6CM寬度白色優質線槽沿一側墻層級下沿走,這樣既隱秘又美觀,而天花采用多層級辦法既可打散角位的駐波,加上前面的大窗戶后,可讓人感覺到空間的拓展,做好之后朋友們來不指明居然也沒有察覺,而且沒有人相信只有22.5平米的空間。側墻和天花的漫射光是投影的大忌,所以又在靠幕前端兩側白墻加裝兩塊黑色卷廉,看投影時候拉下便可。 最近用XTZ Analyzer房間頻響測試儀測了一下,混響時間基本在0.5-0.58MS之間,雖然對于影院還是稍長了一點點,但用于HIFI就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