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底,4K投影的價格有望跌破2000元!”這是業內人士對1LCD投影技術加強4K規格產品部署的預估。在三月份的AWE展會上,TCL展示了應用于4K投影機產品的1LCD顯示方案。此前,京東方也推出了1LCD的4K投影方案。專業人士認為,如果4K投影能夠在價格上突破,那么其必然會推動投影大屏消費進入一個新紀元。
4K與投影結合,目前面臨三大“需求”
從顯示技術的特性和應用體驗角度看,4K和投影是最為匹配的搭檔。但是,長期以來4K投影發展并不順利,過高的價位限制了4K投影機的普及,也讓4K和投影之間產生了三個明顯的需求“裂隙”:
首先,投影主打大屏應用,起步80英寸、室內一面白墻也能玩出200英寸的效果。這讓投影顯示天然需要更高的像素密度、更小的像素尺寸。100英寸畫面,如果在2米距離觀看,1080p分辨率會有輕微顆粒感;200英寸畫面,在2米距離觀看則會顆粒感非常明顯。如果升級為4K分辨率,就能讓畫面的平滑性大幅度提升。
其次,隨著超高清產業鏈近15年的發展,超高清內容已經從稀缺向豐富轉變。雖然TV內容的電視臺系統,超高清化依然處于起步期;但是投影大屏對應的主要內容方向,即電影內容的超高清化已經基本完成。網絡視頻網站電影內容和付費購買的版權電影內容,大多數新增內容都優先推送4K標準。而投影大屏還停留在1080P為主的分辨率時代,無法體驗這些內容的高質量效果。
第三,作為家庭越來越大的屏,TV產品已經實現4K的普及化。在售的55英寸及其以上的中等和大尺寸產品幾乎100%是4K/8K機型。這與投影機家用大屏大多數還停留在1080P標準的格局,形成了巨大反差!
總之一句話,從應用價值和體驗角度看,沒有4K化的投影市場真的是有點“跟不上消費者需求升級”的步伐了。或者說,4K化已經成為投影家用大屏行業“木桶最顯著的短板”!
新技術不少,為何4K是最大短板
近年來,家投市場的發展有多重技術進步,如三色激光、智能云臺、變焦距鏡頭、超短焦鏡頭、高亮度化,以及4K等。但是諸多方面的技術提升,沒有哪個能和4K的重要意義較量。
一方面,從投影市場的消費結構看,75%的產品是2000元價位左右及其以下產品、75%是1000流明以下產品、75%是1.0:1到1.2:1投射比中焦定焦產品……
也就是說,上文提到的“先進技術”沒有一個是已經實現普及化的。當然,云臺支架,如果不采用電動智能方案,是擁有低成本普及可能得。超短焦鏡頭,2024年業內企業也在嘗試推出2000元左右的方案,不過尚未看到相應產品規模化落地。
更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從提升“畫質”這一核心消費體驗看,4K技術對投影應用價值的提升改善最為巨大。4K分辨率像素量是1080P的4倍,這是巨大的差異。相比較而言,三色激光技術帶來的色彩效果提升,更多是“錦上添花”,很難說是質變性的;同理,高亮度,如2000流明或者3000流明的產品,往往對應了更大的畫面投射需求、或者是白天抗光幕上的投射需求——前者,意味著對分辨率需求更高、后者則意味著更高的配套成本:愿意上抗光幕、超短焦和高亮組合了,難道能接受非4K機型嗎?
所以,三色激光的高色彩、或者高亮度家用投影,必然需要同時配備4K分辨率才能真正“畫質觀感質變”。由此可見,從畫質角度看,4K不僅是消費投影體驗,木桶上最大的短板,而且還是其它畫質提升技術“全效落地”的前提。投影消費市場,對4K的追求已經達到一個非常急迫的階段!
普及4K,成本是最大攔路虎
對于家用投影消費而言,4K機型并不是稀缺機型:例如,萬元以上的產品都是4K機型、5000元以上的產品絕大多數是4K機型、4000元以上的新品亦以4K機型為主……但是,2000元以下產品占投影市場比例高達75%、3000元以下產品市場占比更是高達近85%——這樣的市場中,4K投影寥寥無幾!
即,4K投影產品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缺乏低成本普及型產品。尤其是缺乏2000元以下產品。如何將4K標準變成投影消費者的“主流供給”,實現大多數價格區間均以4K產品為主,這是行業進步和創新的真正痛點。
在這方面,專業人士認為,短期看1LCD技術將是最有希望突破價格瓶頸的選擇。一方面,1LCD投影從2K升級4K,對于1LCD顯示光閥以外的組件而言變化極為微小,由此產生的成本提升也更小。另一方面,1LCD光閥從1080P提升到4K的成本變化在可接受范圍內——這是液晶顯示技術的優勢之一。例如,55英寸電視從1080p升級到4K產品,屏幕成本增加僅僅在5-3個百分點左右。
同時,從1LCD投影技術的進步看,其大量基礎技術源于LCD在VR和HUD上的Fast-LCD應用積累。1LCD投影光閥向4K升級的產業鏈和技術鏈成熟度是足夠的。例如,2023年TCL華星發布的2.1寸 Real RGB LTPO-VR LCD星境3D頭顯設備分辨率就高達1727 PPI,響應時間<4ms,支持120Hz刷新率。比較而言,華星光電5.5英寸LCD光閥的3840×2160的原生4K分辨率只有800 PPI的像素密度。
此外,VR產品和HUD產品這類應用,正從LCD面板為主向未來DLP、Micro LED、Micro OLED、LCOS等為主轉變,由于LCD在VR/HUD領域面臨DLP等眾多其它技術的激烈競爭,Fast-LCD廠商正將部分資源轉向需求旺盛的投影市場。畢竟,全球LCD消費投影需求已經接近1500萬臺每年,未來可能提升到2000-3000萬臺規模。
當然,1LCD為投影供應4K技術平臺,擁有成本和產業鏈成熟性優勢的同時,也有明顯劣勢:那就是“亮度”。或者說是決定亮度水平的光閥光效。據悉,1DLP的綜合光效可達40%;但是,華星光電5.5英寸4K LCD光閥的透光率只有6.2%。這也是LCD投影長期上在亮度上不及其它投影技術,主銷產品亮度只有300-1000流明的原因所在。
而同等尺寸下,1080p分辨率升級到4K分辨率,會進一步導致LCD面板的開口率下降,不利于亮度水平的保持和提升。所以,1LCD 4K投影的未來優勢可能在于“低成本”,但是劣勢則在于“低亮度”。但是,這不妨礙,1LCD技術或將成為推動4K投影普及的核心力量。因為千流明以下機型4K化依然是巨大的畫質效果提升和家投的最大覆蓋面市場。
多補短板,投影市場才能“更美”
近年來,隨著液晶電視大尺寸化技術進一步普及(例如據稱2024年僅百英寸國內市場銷量就高達30萬臺,2025年則可沖擊百萬臺大關,85英寸及其以上產品則渴望擁有500萬以上銷量)消費型投影產品的“大屏價值”不斷被稀釋。
這一過程中,投影產品如何實現二次價值重構呢?一方面,繼續發揮投影大屏廉價優勢、發揮投影形態多變,體積小巧優勢、發展嵌入式等多元化應用是關鍵方向;另一方面,補足投影視聽體驗的短板,尤其是4K標準的短板也是重要方面。
長處更長、短處補長,市場才能持續增長。行業專家指出,投影產品突破4K普及的瓶頸是必須完成的任務。無論是1LCD還是3LCD、3LCOS或者DLP都必須向這個方向全面升級。這其中,我國產業鏈具有上游和下游雙重主導能力的1LCD有望走在最前列,并成為本土投影品牌進一步升級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