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一家“家電”企業嗎?對于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的回答:NO!但是,自2013年10月22日,華為“秘盒”在京東首發之后,之一切都改變了!
華為“便秘盒”:遲到還高價
在華為這款盒子產品上市之前,并沒有太多消息表明,華為要趟“客廳互聯網”這潭渾水。這一點也體現在華為盒子產品的名稱上:“秘盒”——秘密謀劃、秘密上市的華為秘密戰略的一款秘密武器。
不過,這個“秘”字,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那就是“便秘”。因為對比華為盒子產品的主要對手,百度、阿里盒子、快播小方,秘盒已經遲到了一個多月,其上市日期與天貓的“魔盒”相當。與業界老前輩,樂視和小米比較,華為盒子則晚了整整一年。更與聯想、海信或者海美迪最早高清播放機產品比較,華為盒子則遲到了接近5年。
對于華為不利的因素,不僅僅是“出場較晚”,而且還面臨著“價格更高”的不利境地。據悉,華為盒子的售價現在高達499元。這在近期新上市的幾家盒子廠商中可是最高的。對比百度電視棒的不足200元,華為盒子可算得上是“高價位開始”了。
但是,如果與傳統盒子廠商,也就是最早從高清播放機產品線轉換過來的企業,華為秘盒的價格則也算公道。傳統高清播放機企業的盒子,多數價格在1000元左右。按成本評估,這些高價位盒子,一個公司如果銷售了1000臺,則可能已經有100萬的毛利潤。傳統盒子市場形成如此“暴利”格局的原因,主要在于這些產品的實際銷量也很小,企業不得不以高額利潤彌補“規模上”的不足。
而,小米、樂視或者百度的盒子產品之所以便宜,則有著他們獨特的背景:第一,樂視和百度等內容關聯企業,主要把產品線的贏利點,放在此后的“內容上——包括植入廣告和付費內容”。小米盒子的價值點,則主要放在長期的“家庭客戶培育”方面。同時,自百度、小米等進入盒子市場以來,這些互聯網概念品牌已經漸成市場主導,在銷量上,百度半天的量,就已經相當于此前一些高清機頂盒企業一年的銷售數量——這充分體現出機頂盒市場已經是一個大品牌和互聯網概念主導的市場。
與此比較,華為盒子的定價,更顯現出“務實的風格”:不追求高額暴利,也不奢望有內容這樣的長尾收益,而是真真切切的做現在的產品市場和產品利潤。
進入盒子市場,華為無阻礙
華為進入盒子市場的長期價值點是非常明確的。即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家庭互聯網已經成為業界爭奪的下一個“主戰場”。
在家庭互聯和家電、家居智能化過程中,客廳戰場,特別是客廳娛樂和家庭數據終端市場正在成為“第一個”具有成熟市場價值點的產品領域。對比空調、抽油煙機這類傳統機械或者機電產品,平板電視自身具有數字化的特征、平板電視的應用具有網絡化的特征、平板電視的技術體系具有智能化的必要性。因此,搶占以電視為龍頭、電視娛樂為需求的家庭互聯網市場,就成了“非家電”企業“玩家電和家庭智能化、網絡化”的“最合適、最成熟的產品入口”。
另一方面,家庭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與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在軟硬件技術、產品業務和內容形態上,具有極強的繼承性。拿現在非常火爆的智能盒子和智能電視來看,其主要的技術形態和應用形態與PC、手機沒有本質區別。甚至,在硬件上智能機頂盒就是一臺“沒有屏幕和鍵盤”的手機產品!這種技術上的共同性,為互聯網概念企業、手機廠商、PC企業進入家庭互聯網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性。
同時,業界已經在家庭互聯網和智能化的市場潛力上,達成基本的共識。前不久,家電巨頭長虹,還專門為所謂的“家庭互聯網大智能”戰略召開了一次盛大的、規格極高的發布會。業內認為,未來所有家電和家居產品都會智能化、網絡化。這將是家電產業誕生以來最大的一次產業革命。其創造的產業新價值、應用新價值,和可能導致的行業洗牌將是前所未有的;其網絡規模,也將是PC主導傳統互聯網和手機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的數倍之大。
技術上可行、產業鏈上連貫、現有產品形態基本成熟、未來市場預期巨大,這是華為執意進入盒子市場,進而進入客廳娛樂、家庭互聯網,甚至家庭和家電智能化市場的原因和基礎。
布局家庭互聯網的巨頭奢望
對于非家電企業,進入盒子領域,比如天貓魔盒、阿里盒子、百度電視棒;或者是進入內容領域,比如蘇寧對PPtv的收購等體現了,多種行業巨頭、多領域行業巨頭,對家庭互聯網入口的布局之爭。
家電智能化、家居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將使得一個“家庭智能中心”,或者“家庭數據中心”、“家庭計算中心”功能的形態產品成為現實。在傳統概念上,有實力爭奪這一家庭網絡入口和智能核心的產品形態主要包括TV和PC兩大產品。但是,這兩個產品本身有屬于業務性的產品:即各有自己的專職業務。這就與所謂“家庭智能和網絡化中心”這樣的需求概念產生了分工沖突。
對于這一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則是,獨立的盒子產品,成為家庭互聯網和智能化的中樞、平臺、入口。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如果能掌握這個家庭互聯網的入口,則意味著兩個巨大的可能:第一,向上能夠實現對家庭用戶,具體業務的“數據服務”,依靠平臺和軟產品獲得巨大的潛在市場價值;第二,有望以入口為中心,整合自己的硬件產品,甚至進入空調、冰箱等傳統家電企業的硬件產品市場。——這兩個方向,無論是哪一個,僅就國內市場而言都是具有數千億年度銷售規模的“藍海”。
具體到華為身上,則可能有兩種未來拓展業務的形態:首先是,華為可能成為家庭智能和互聯時代的數據服務商和業務平臺——這與華為此前作為移動通信和網絡設備供應商的角色在技術和硬件上保持一致;其次,華為可能將自己的半導體設計產業擴展任何可能的領域。其具體的產品形態包括現在的海思CPU。實際上,華為一直希望其他手機企業能夠采用它的芯片,但是礙于行業的同業競爭,華為自己也是手機企業,這一步戰略并不順利。但是,如果華為盒子壯大了、甚至未來還有智能電腦產品等形態的具體硬件推出,或者家電企業在自己的智能產品上采用華為海思處理器和平臺,這對于華為的“半導體”設計產業線,無疑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
由此可見,雖然小小的499元,一年不過百余萬套銷量的盒子產品并非“自身具有戰略價值”的產品。但是,一旦行業巨頭將其置于未來的家庭智能和家庭互聯網概念之下,盒子產品市場就會成為一個巨大的“金礦”:基于盒子產品,在內容上你能幻想一個新的CCTV、在平臺上你能幻想一個新的中移動、在社交上可能是下一個QQ或者微信、在半導體設計上也可能孕育下一個intel……盒子這個產品所代表的家庭互聯網和家庭、家居智能化的趨勢,所能聯想的市場潛力將是務必巨大的。
2013“盒子”大乘其道
百度、華為、樂視、小米、天貓、阿里巴巴、聯想,還有尚未上市的蘇寧,以及海外市場的三星、索尼、谷歌、蘋果等,機頂盒市場從未聚集過如此多的行業巨頭。而這一切的大部分僅僅是在過去的半年時間內就發生了。
無論這些巨頭給自己的戰略起上怎樣冠冕堂皇的名字:比如聯想的四屏一云、長虹的“大智能”,或者像華為這樣“秘密發布”盒子產品的“悄無聲息”,人們都已經可以看到“家庭互聯網”和“智能家庭”市場已經烽煙滾滾——至少電視代表的客廳娛樂市場已經開始真正的“大革命”!
這就是2013年“盒子”大型其道的根本景象。華為秘盒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