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屏幕投影產品為何價格下降如此緩慢?投影機全面寬屏化為何會比彩電等產品晚7-8年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于投影特殊的成像體制。
數字投影機成像依賴于光源、光閥和鏡頭三大組件。相比制造16:9等寬屏幕比例的產品,制造4:3比例的投影機“技術和成本”門檻都會更低。
第一, 投影機最為核心的光閥產品上,影響產品制造成本的主要原因是工藝、材料和成品率。如果光閥面積大小相同(即材料成本基本不變),那么16:9的寬屏幕比例的產品意味著“更大的光閥對角線”尺寸。也就意味著工藝實施過程更大的“最大直線距離”。這會導致產品成品率的降低。此外,寬屏投影機的光閥產品如果保持面積大小相同(即材料成本基本不變),那么則意味著單位面積上承載更多的像素點。即加工精度要求提升。這也會提高工藝成本,并降低成品率。
因此,高清標準的寬屏幕投影機往往在光閥產品上成本要高于普通XGA產品。這一點對于單片LCD、DLP和三篇LCD、以及LCOS投影都沒有區別。所以,也就導致了在不同技術的投影產品上,實現寬屏高清的速度都較為緩慢。因為,光閥企業,例如愛普生、TI需要等待工藝成熟度足以滿足寬屏高清光閥產品經濟性需求的技術窗口。
第二, 對于鏡頭和光源而言,寬屏幕光閥導致的,光閥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光閥對角線變長的數據變化,意味著鏡頭和光源的垂直截面上被有效利用的投影空間降低。這會導致兩個主要的產品現象:寬屏產品需要更大口徑的鏡頭,同時也需要更高亮度的光源,才能在同等面積的光閥下實現同等亮度和畫面投射效果。這兩點變化也意味著寬屏投影成本更高:除非光源技術進步或者光閥制造工藝進步進而能降低光閥的尺寸。
因此,由上分析可以看出,投影機顯示實現寬屏幕化,必須建立在光閥技術的進步之上。這主要包括:成品率的提升和工藝精度的提高。同時,寬屏投影的廉價普及還依賴于更為出色的高亮光源產品。這兩方面技術的不斷發展,也是近年來寬屏投影價格能夠下降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