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小間距LED市場繼續火熱,技術進一步演進,市場推廣產品數量、品牌和銷量同步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僅有傳統LED廠商力挺,更有諸多原LCD與DLP拼接等廠商涉足,比如,傳統的DLP拼接企業威創、GQY、彩訊,液晶顯示企業如飛利浦,三星,都已經開始積極涉足這一領域。既有企業的熱情爆發以及新生力量的踴躍加入讓LED顯示屏市場擁有了全新的發展模式。
在諸多業內企業的大力推動下,小間距LED產品進入越來越多的應用市場,雖然仍集中在高端應用市場,但更多的是針對特定的領域,并著重于小間距LED與其它技術相比有哪些體驗上的不同、價值上的優勢等方面發力。
從注重技術突破到更注重突出客戶體驗價值,這種轉變,一方面源于小間距LED行業本身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小間距LED參與企業的多元化。
目前,小間距LED已經突破1.0、0.8和0.6的瓶頸。但從目前市場應用情況來看,真正實現大規模應用和量產的產品,基本集中在1.2到1.9標準之間。對于許多小間距廠商來說,更高的像素密度意味著產品的穩定性與產品的設計難度呈幾何級數增長,像素間距下降50%,背板密度提升4倍,點距突破所到來的成本和技術問題要比其它顯示拼接技術嚴重的多;另外,提升像素密度的實際價值也不是很明確,因為用戶很少需要那么高的像素密度,小間距LED基本用在150英寸以上的顯示面積,這樣的顯示面積決定了市場對于1.0以上產品的需求幾乎不大。這也是為何小間距LED已經突破1.0、0.8和0.6的瓶頸,而真正大量應用依然只有2.0、1.6、1.2這樣的產品的原因所在。
無論是技術難度、經濟性,還是市場需求方面都表明小間距在縫隙上的發展已趨于一個“性能過剩”的狀態,再執著于此也只是浪費時間與精力。因此,近一年以來的市場發展表明,小間距LED廠商對超小間距技術和產品的突破更多的已轉為“技術儲備”。
另外,在廠商的力挺之下,小間距LED雖然得以迅速崛起,市場認知度不斷提升,但是,應用成本卻依然高企,具體到市場推廣中,這就是硬傷,特別是在有液晶拼接產品、DLP拼接產品能夠很好的滿足應用需求的情況下,對于講究性價比的行業用戶而言,小間距LED屏自然不會是首選。不過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及從業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產生的規模效應會促進成本的不斷下調,小間距LED的優勢將會進一步突顯出來。但要下調到大眾市場能夠接受的范圍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個時間主要由技術發展水平、市場推廣情況、廠商格局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因此,目前廠商能做的,便是更好地發揮DLP、LCD和小間距LED各自的優勢,為室內顯示應用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目前,小間距LED屏行業已從技術為主導,向應用為主導的轉變。廠商與客戶的關系正在從技術贏得客戶,向價值生態體系贏得客戶轉變。對于用戶來說,有了更多的選擇,特別是能夠根據具體的應用環境和需求來選擇不同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