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在2016中國家電博覽會上,創維、海信等智能電視吸引眼球:觀眾手臂輕輕擺動,電視便能讀懂。
電視之所以這樣“聰明”,靠的是一雙智能的“眼睛”——3D體感攝像頭。而這些攝像頭,來自深圳奧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比中光”),一家專注于3D傳感技術的創新型企業。
這家不到80人的企業,坐落深圳南山中國地質大學研究院大樓,在國內首先實現3D計算芯片、3D體感器的自主研發。今年銷售額有望達到2-3億元。
“我們的技術,完全可以和蘋果、微軟、英特爾等國際巨頭比肩。”奧比中光CEO 黃源浩底氣十足。
3D傳感是萬物互聯的基礎
機器人可以準確規避障礙,無人機在夜間也能安全飛行,無人駕駛汽車能夠自動探測地形并同步繪制地圖……
走進奧比中光展示廳,訪客們能夠切身感受到3D傳感在安防、智能裝備、輔助駕駛等不同領域的運用。
“相比普通2D攝像頭,3D攝像頭捕捉的像素是帶有距離信息的。”黃源浩介紹,正因為有了更多維、更精準的像素捕捉,設備才能夠識別立體的影像,看得更多、更深度。“好比裝上了智能的眼睛”。
以3D傳感安防設備為例。當有人經過出入口,3D攝像頭就會自動捕捉3D人像,并追蹤其運動軌跡。憑借這些信息,系統可以實現精準的人數統計、運動軌跡識別。
工作人員介紹:“誤識別率僅有百分之零點幾,遠低于2D攝像頭。”目前,已有國外合作廠商應用該系統,開發出擁有智能跟隨功能的超市購物車。
“無論哪個行業,想要進一步實現智能化,這雙‘眼睛’必不可少。”黃源浩說,在人工智能的時代,3D傳感器將是萬物互聯最重要的基礎。未來5年,3D傳感器將迎來大規模運用及市場爆發。
目前,手機攝像頭一般是2D的,3D攝像頭的市場占有率為3%-5%。“預計2017年,手機3D攝像頭的市場占有率會增長到10%左右。5年后,3D攝像頭可能取代2D攝像頭成為手機的標配,市場潛力巨大。”黃源浩說。
顛覆中國制造不如國外印象
2012年底,黃源浩從國外回到深圳。在這之前10多年,他先后在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地從事研究,一直專注于3D光學測量領域。
回國時,3D傳感領域已有足夠的技術積累,可以走向更廣泛的產業市場。從小就有一個創業夢的黃源浩,瞄準了這個時機,帶領團隊在深圳成立奧比中光。
“一開始,我們主攻的方向是工業用3D傳感。”但黃源浩和團隊很快意識到,僅僅依靠工業市場,很難成為一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于是,奧比中光開始轉向商用3D傳感。
長4.5毫米、寬4.5毫米、高4毫米,這塊不足指甲蓋大小的芯片,是奧比中光展示廳里最珍貴的“寶貝”。黃源浩介紹,它是一套可用于手機、平板電腦的嵌入式3D模組,“目前,全球只有4家公司能做。而我們是亞洲唯一一家實現量產的企業。”
為了這小小的芯片,黃源浩和同事們可謂費盡心血。“與工業級別不同,消費級別的3D傳感芯片,要足夠輕薄,能放進手機、平板里,成本還要足夠低。”黃源浩說,奧比中光希望做出一款“體積小、功耗低、效果好”的芯片。
經過3年的技術積累、6個月的設計鉆研,2015年9月,他們做出了第一臺模組樣機。當年10月底,這款自主研發的芯片開始量產。
“相比國外同類產品,奧比中光的3D傳感器成像更清晰、更準確,顛覆了許多客戶‘國外制造優于中國制造’的印象,只是品牌、名氣上,遠遠落后。”黃源浩說。
目前,樂視、創維、海信等國內知名品牌電視都已用上奧比中光這款3D傳感芯片。“預計到今年底,我們能夠和國內絕大多數的電視廠商達成合作。”黃源浩說。
熬過創業艱難期曙光已來臨
“創業比創新更難。”從研究者到企業家,對黃源浩來說是一次劇烈的轉型。“過去在機構里做研究,只要是新的、前沿的技術,沒人研究過的,都可以嘗試。 ”
但經營企業卻不同。“技術是唯一的,產品卻有成百上千種類別和形態。”作為企業的“掌舵人”,黃源浩每天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考察、研究各種不同的產品方向,以確定公司的戰略定位。
“一旦定調有問題,就可能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他感嘆,在創業路上的困難和壓力,絲毫不遜于頂級的科學技術難題。
對黃源浩來說,創業4年,最讓他頭疼的就是資金問題。在前期長達3年的時間里,奧比中光一直處于研發階段。每年需要好幾千萬的投入,卻沒有產品、沒有盈利。
不過,在這難捱的日子,仍有不少人才自愿降薪來投。“這讓我非常感動。”黃源浩說。
團隊的堅持,以及政府的扶持,幫助奧比中光渡過了難關。2014年底,黃源浩的團隊獲得深圳“孔雀計劃”團隊的第一名,得到4000萬元資助。2015年10月,隨著自主研發芯片的量產,奧比中光的訂單金額已經超過1億元。
“2016年,我們一定會實現盈利。”黃源浩估計,今年的銷售額能夠達到2-3億元。
黃源浩的自信來自對市場的充分認識:“不出幾年,機器人、無人機會逐步搭載3D攝像頭。3D傳感技術還會用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領域。”
“在未來,我們要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引擎。”雖然,奧比中光目前的市場主要還是客廳娛樂,但黃源浩希望,能夠通過對3D傳感技術的不斷深入挖掘,讓人工智能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