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據媒體報道2016年底,三星液晶面板部門將關閉2015年剛剛升級金屬氧化物背板技術新制程的6代線和并把已經完成技術升級的7代線設備、產能減半。這是即去年關閉液晶面板5代線之后,又一次重大“去液晶化”過程。對此,很多人不禁要問,三星為何這么急于“供給側改革”呢?
奇視點:這次三星液晶線的關停最大的看點莫過于,將要關停的6代線剛剛完制程技術的升級。三星為何急于選擇關停這些生產線呢?
蕭蕭:其實,從現有計劃看,三星已經持續多年對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線的關停工作。這一調整的原因主要是兩個:第一,未來是屬于OLED的,增加OLED和減少液晶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在最近三年大陸地區廠商,如和輝光電、京東方、華星光電、深天馬和韓國主要競爭者LG、日本JDI、夏普等加快OLED布局和投產的背景下,三星有必要對OLED線建設提速,進而保持其在中小尺寸OLED市場的絕對優勢。
第二,全球液晶中小尺寸面板的需求已經到頂。一方面,PC、NB和平板電腦等產品市場高度飽和、市場需求沒有增長的跡象;另一方面,手機市場也已經步入飽和階段,且產品屏幕選擇有一定的向5英寸以下小尺寸回歸的趨勢。同時,結合大陸地區中小尺寸面板產能的擴張和低價趨勢,三星在中小尺寸液晶市場已經沒有競爭優勢——甚至其自用產品,自造都不如購買來的經濟。
此外,關停液晶線,在原有基礎設施、場地和廠房資源下增設OLED產能,也有利于降低OLED新增產能的投入成本。
這些方面的利益綜合計算,三星在即將關停的6代線和半條7代線上的新制程投入是可以“部分犧牲”的。同時,這些線三星會采取出售的方式處理。過去的經驗是,信利幾乎接手了三星所有的二手線。這樣看,其前期投入未必會全部損失。對比此前的那些線,6代線的新技術,對信利肯定也有吸引力。此外,6、7代線的新制程技術設備,還有相當一部分可以保留給即將布局的OLED線使用。
奇視點:由此看來三星關廠的核心是布局OLED產品,而且現在這一戰略已經有所急迫。可以這樣理解嗎?
蕭蕭:正是如此。三星在中小尺寸OLED市場一直保持領先狀態。但是,其相對市場實力并非沒有遇到競爭。
至少,現在可以看到如下三個變化:第一、四五年前只有三星有批量OLED技術,現在京東方、和輝、LG等都已經量產供給;第二、四五年前三星OLED屏幕只供自己使用,現在它不得不敞開市場向手機同行供給;第三、三星OLED在中小尺寸市場的占有率已經從接近100%,下降到八成多,而且未來還可能繼續下降。
或者,最簡單的說法是,三星在OLED中小尺寸市場的壟斷優勢被打破了。而在大尺寸市場上LG更是超越三星成為目前僅有的全球供應商。在這樣的背景下,三星必然會通過加速成熟技術的布局和世代演進,盡可能保持自己的市場優勢。事實上,6代線關停之后,三星主打中小尺寸的面板產能幾乎會全部替換成OLED產品——三星將是全球首個在中小尺寸領域完成全面OLED升級的上游企業。
奇視點:三星加速OLED替代液晶的升級過程,對于國內很多液晶面板企業是不是很是不利,會不會造成一批企業的經營危機呢?
蕭蕭:對此,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一方面,液晶到OLED的升級就是一個時間問題,三星的策略只不過是領先者繼續追求領先而已。這個變化不會改變任何業內企業對大的產業方向的判斷。另一方面,在布局OLED面板方向上,國內產業界并非全面落后。
比如,從量產來看,京東方、和輝、維信諾已經實現OLED的批量供應,深天馬、華星光電也離此不遠。這種進度狀態雖然落后于三星,但是并不顯著落后于LG,同時領先于日本和臺灣同行。當然,國內也有信利這樣主打經濟性,而非世代更替技術領先的面板廠存在。但是,另一個基本的認識是,至少未來三五年內,液晶還將是中小尺寸顯示應用中占據市場比例最大的產品——需求側不會有太多的壓力。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是本土面板企業在OLED布局上的位置。這是一個不錯的消息。尤其是和液晶時代本土顯示產業全面落后的境遇對比,更可看出本土企業這些年努力的成績。
同時,布局OLED的困難主要有兩個:技術和資金。在三星、lg、京東方、維信諾、和輝等已經實現量產的背景下看,技術問題已經不是各個企業入行的主要瓶頸。更何況從OLED的背板技術看,國內面板企業幾乎都掌握有低溫多晶硅、金屬氧化物兩個已經規模化實用的技術。這就等于說OLED的技術困難已經解決了大部分。
而從資金角度看,國家開發銀行、國家創新基金和地方政府對OLED等新興項目的支持力度依然是空前的。合肥、重慶、成都、深圳、福州、武漢、廈門、南京、咸陽、北京、上海、鄂爾多斯、蘇州等地都把面板業看成是戰略性支柱項目。這些城市加起來的財力、人力不可小窺。按工業化人口的規模計算已經超過英國、法國或者德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的總人口。這種財力更不是臺灣面板業者可以抗衡的。
財力對于面板產業異常重要:大家應該都知道,無論是液晶、等離子還是OLED,最早的市場和技術領先者都是日本企業。那么為何行業壯大發展到今天,日本企業的聲音反而變小了呢?答案就是在持續不斷的投資競賽中他們落下了差距。沒有資本支持的技術領先,最后的結果就是像夏普那樣“賣身了事”。
所以,無論從產業替代的進程看(大陸企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還是市場需求結構看(液晶還將長期占據主力),或者是從投資OLED新線的技術和資金基礎看(技術難題不大,資金大陸企業最容易搞到),大陸地區面板產業在OLED時代都不會再出現液晶時期全面落后的狀態。甚至,OLED時代是大陸面板業對臺日企業反超和縮小與韓國企業差距的機會。
奇視點:三星已經在加速OLED對液晶的替代過程,那么從全球看這一進程已經到何種程度了呢?
蕭蕭:三星不再建設液晶中小尺寸線,逐步淘汰液晶中小尺寸線已經有七八年之久。LG在這方面也比較領先,不僅中小尺寸,包括大尺寸線,現有新項目都已經全面OLED化。
從全球其它面板產地看,無論是日臺還是我國大陸地區,2015年開始都已經停止規劃新的液晶面板線。或者說,現有的已經規劃或者開工的工程完工,液晶面板線的建設就將歷史性的劃上句號。而且,即便是現在正在建設的液晶面板線,也都采用低溫多晶硅或者金屬氧化物背板技術——該技術是OLED制造的前置條件。
同時,全球面板產業正在積極規劃更多的OLED面板項目。如京東方的成都6代線2期,這將是國內第一條專門制造柔性OLED的項目,結合一期項目,京東方成都6代線465億的主要產能都是OLED。華星武漢T3的二期項目也是純OLED項目。此外,京東方還計劃在今年,利用8.5代液晶線部分產能和設備改造提前量產大尺寸OLED面板。如果這一點實現,京東方將是全球第二個供給大尺寸OLED面板的企業。
日本方面,日本一直在規劃6代線的OLED項目,載體公司叫做JOLED。這個項目的難題不是技術性的,而是資金性的。項目進度完全取決于籌資進度。夏普已經和鴻海達成合作事項,其中重要的內容是提升金屬氧化物背板工廠的產能利用情況,并至少投資2000億日元開發新的OLED項目。——不過后者這項投資的金額和LG、三星、京東方比較而言,顯的有些寒酸。
此外,臺灣面板業,在OLED項目上的規劃和動作都是最慢的。現在還看不到具體的項目性動作。當然,由于鴻海對夏普的收購和出資,夏普OLED項目可以看成是臺灣業者的布局。
假如,非要用一句話形容全球OLED產業的狀態,可以這樣說:在建的還有液晶的份,新規劃的已經全是OLED——搬遷的舊線,如信利購買的三星折舊液晶線則另算。
奇視點:那么,就您看來,全球顯示行業距離真正進入OLED時代還有多遠呢?
蕭蕭:我覺得現在可以這樣說:OLED前半部分的劇情比較緩慢,后半部分將超乎想象的快,而現在就是轉折點。三年之內,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視、或者電腦,消費者在選購的時候OLED都會成為一個必須考慮的變量。
對于這一點,金屬氧化液晶和低溫多晶硅液晶有前車之鑒:2013年之前,這兩個技術無比高大上,幾乎是外星科技的感覺,市場普及進度也不是很快。但是,2013年之后,一下子似乎所有面板企業都掌握了這兩個技術,新生產線層出不窮。終端產品看,廉價機型都已經在用這兩個技術的產品。——這是典型的“先慢,后快”的過程。OLED的發展進程也將是如此。
所以,大家不用擔心OLED還離我們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