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正如日中天的OLED顯示行業接連被三星和中怡康打臉。這算是自去年四季度,國內OLED電視爆炸性銷量增長10倍之后的又一“大新聞”了。對此,大屏君有何看法呢?
首先,中怡康在最新的報告中調整了2016年全年OLED彩電市場國內銷量預期:從20萬臺下調到12-15萬臺。對此,很多人覺得OLED“終于”不行了。不過,大屏君覺得2015年只賣掉了5萬臺,如果2016年賣掉20萬臺、4倍銷量,那肯定是非常漂亮的結果——但是,12-15萬臺,兩三倍的增長也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結果。中怡康的調整只不過是“特別特別特別好”與“特別特別好”之間的差別。這個調整并沒有改變整個行業的趨勢和基本預期。
當然,中怡康的數據調整是有依據:第一,LGD最近說,全年OLED大尺寸面板供應增長40%。所以,下游市場需求可能面臨“無米下炊”的局面,下調一下預期增長率很合理。第二,按照2015年OLED彩電的季度出貨比例,國內市場啟動確實較慢,四季度才有起色,2016年繼續保持四季度的銷量規模,全年應該可以達到16萬臺。如果考慮一些淡季效應,則可能只有12萬臺。這是中怡康數據的第二個依據。第三,4月25日到5月1日的,五一周期OLED電視檢測銷量為4000臺,整體彩電市場則是190萬臺。按照市場占比線性推演,其全年銷量約為9.5萬臺。但是考慮下半年OLED可能的增長,預估全年12-15萬也很合理。
其次,三星方面最近也對OLED吹了“冷風”。—— {“我總是說需要至少再過兩三年才會考慮OLED TV。但自從2013年擱置之后OLED依然維持在精密量產和高成本狀態下,因此我可以說OLED并不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三星電子電視事業部負責人金玄石(Kim Hyun-seok)在韓國水原三星總部說道。}這是有關媒體的原文報道。這個消息肯定是負面。不過大屏君也有話說。
第一, 說話的人是“三星電子電視事業部負責人金玄石”——信息中,沒有具體說明職位(為什么),同時是三星電子電視事業部,也不是三星電子的高層。隱藏具體職位、不是高層兩個信息,對于這個發言的權威性會形成挑戰。第二,三星電子和三星SDI的關系要搞清楚。兩個基本是平級。后者才是面板事業的負責方。第三,也是大屏君最看重的一點:全球從OLED身上賺錢最多、投資最大的企業是誰——答案是三星集團。如果沒有OLED屏幕,三星手機未必能有今天的成績。靠OLED賺錢最多的三星集團下的子公司(三星電子)下的一個部門(電視事業部)的負責人(是沒敢介紹具體職位嗎)說“OLED技術上很難進一步改善,所以三星認為OLED TV是沒有未來的”,怎么看都更像是煙霧彈,或者是給競爭對手的“陷阱信息”。畢竟,大尺寸OLED上LG已經狠狠甩開三星。而對于三星領先的小尺寸OLED,幾年前,LG也有過類似表態——不過,現在LG不說了,因為LG的小尺寸追上來了。
綜上所述,所謂的OLED的負面、寒流似乎都不怎么站的住腳。但是,大屏君有一些站得住腳的OLED的消息和大家分享。
首先,韓國和中國大陸地區在OLED上做了什么?答案是,OLED是兩地的國家戰略。三星、LG在韓國經濟中的地位不用再提了:至少三分之一的韓國人的工作與三星集團多少有關系。這是典型的國家企業。這樣的企業的核心戰略投資——三星2016年底之前7代及其以下顯示面板線,液晶將只剩下半條7代線,其他都換成OLED;未來三年LG計劃在各種OLED產品,從大尺寸到小尺寸、從硬屏到柔性、從顯示到照明至少投資100億美元——足以說明問題。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國大陸地區(扣除臺灣省和港澳自治區)。京東方的主要資本方是各地政府和國家開發銀行、和輝的背后是中科院、國顯的背后是清華、TCL的背后是深圳政府和國家開發創新基金、深天馬的背后是中航軍工系——各個身份顯赫。從投資看,京東方成都一個項目就近500個億圍繞OLED布局。甚至國家開創基金TCL一個OLED實驗性工程就十幾個億低息貸款。
那么,中韓兩方面為何對OLED下這么大力氣呢?韓國方面,OLED時代要繼續保持液晶時期的全球老大優勢。同時,液晶時期日本產業同仁一直占據技術話語權的最高點,韓國希望OLED時期打破這個瓶頸,讓韓國顯示產業真正從規模到技術實現第一。中國方面,液晶時代全面落后日韓臺。OLED被視為一個可以超車的彎道——即便不做第一,至少不能再全面落后。
某種意義上,對于中韓OLED是國家戰略、國家意志、民族利益。這個大方向、大框架下,來看OLED才有意義。其他的,具體進程的快慢都無足輕重。
第二, 如果要讓大屏君看最近的“小消息”,大屏君比較喜歡這個:奧寶科技表示已收到來自兩個不同國家為兩家OLED工廠下的光學系統新訂單,且公司最近已向第三個國家的工廠交付了一個系統。——這是這家上游設備企業在公司財務電話會議上的“權威”消息。兩個下單的國家自然不用猜:中韓;第三個國家是哪里卻很耐人尋味。也許是日本,也可能是我國臺灣省(那就不是第三個國家了)。
不管“第三”來自哪里,奧寶科技的準確權威信息證明,在中韓大力發展和量產OLED的基礎上,已經有顯示面板第三極加入這個競爭。對于產業而言,這自然是大好的消息。
第三, 大屏君要向各位普及一個基本的、關于OLED彩電的常識——不管這個市場規模大小、增長快慢,廠商們可都是滿產滿銷。或者叫做供不應求。而液晶則是行業產能過剩,價格持續下滑。比如,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液晶電視均價下降8%,下游終端企業采購庫存也大幅下降:壓縮庫存周期,避免價格下滑造成不必要損失,已經成為液晶行業的共識。
對于一個滿產滿銷的、行業供不應求的OLED行業,頻頻說“負面”;對于一個產能過剩、廠商拼命去庫存的液晶行業,頻頻說更好——不是吃錯藥、就是別有用心。至少大屏君的智商只能得出這個結論。
在本文的最后,大屏君還要說另一件事情:液晶和等離子之爭的時代,松下、長虹押錯寶的例子還不曾遠去。長虹還好,規模比較小,損失有限。夏普收購先鋒,可是造成了巨大損失,并拖累了夏普全盤戰略;松下豪賭等離子產能也成為這家企業現在告別全球彩電優勢品牌的唯一核心原因。這三個案例中的夏普和長虹堅持“液晶為主、等離子為輔”的戰略,都遭遇了不幸;松下堅持“等離子為主、液晶為輔”遭遇了更大的不幸。這些不曾遠去的案例說明,與行業大趨勢作對的后果是嚴重的。——要知道,那個所謂“液晶等離子對抗”時代,液晶的支持者規模至少是等離子的十倍。就如同現在OLED有三星、LG、JDI、夏普-鴻海系、京東方、TCL、國顯、和輝、深天馬的支持,而面板屆真正明確對OLED說不的“一家都沒有”—— “三星集團旗下的三星電子的電視事業部的一個不明身份的所謂負責人”出來說了一下OLED不好;或者其他彩電品牌的終端企業說“暫時不推OLED,因為它還不夠成熟”;更或者中怡康說“增長別太快,兩倍吧”——這樣的信息已經是“OLED不行”的所有證據。
對于OLED的前景,大屏君有一個永遠準確的尺子,叫做不要聽其言,而要觀其行。即不要聽三星或者中怡康對未來的“虛言”,而是要具體看看三星、LG、京東方、國顯、深天馬、和輝、TCL巨額投資建立起來的生產線。后者才是真正的產業趨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