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級”的行業大廠,海康威視居然裁員了!而且裁撤的還是千名研發人員。這一消息,單純的看裁員人數,對于海康而言真的是“九牛一毛”,但是若從海康“重組研發部門”結構的角度看,卻很可能意味著“視聽解決方案”供給趨勢的一個嶄新時代拉開序幕。
裁撤最一線的1000名研發人員
大屏君了解到,海康目前5.8萬人員中有2.8萬研發人員。裁撤千名研發人員,占整個公司員工總量只有1%多一點。這樣的裁員程度可謂之“小而又小”。
但是,另一方面,據媒體報道,裁員的崗位來自于研發體系結構的調整:即海康32個研發區域只保留12個——裁撤掉20個。即裁撤掉絕大多數的研發區域。這樣的變化比例無疑是巨大的。
對此,大屏君的理解是,無論如何海康不可能只為了,1.降本增效、提升員工競爭意識;2.打破鐵飯碗、解決大企業病,機構冗員等問題,而進行研發區域如此大規模縮水的調整。要知道,這些區域中心,主要是面向“客戶第一線”的,是提供客戶定制化需求開發和適配的崗位。“說是研發,更像銷售服務”的一線崗位,大屏君如此理解這些崗位的重要性。
如果海康執意要裁撤這樣多的研發區域,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今天的安防客戶服務,不在需要這么多的“貼臉”研發。
裁員本質是海康客戶側研發體系的結構調整
海康區域研發主要是針對當地客戶定制化需求而設立,用一些程序員做一些小規模定制、技術服務、培訓等第一線工作。這不同于后端的“標準型產品開發”,而是更多為了“匹配個別客戶的差異”。減少這種研發機構和人員,可能有兩種情況:
第一是,新的架構下,有嶄新的流程滿足客戶定制化服務。但是,無論如何,這種響應中心的減少,勢必影響響應速度。而且就海康的業務覆蓋范圍看,12個研發區域,去響應全國的各種客戶需求著實有點少。那么,大屏君更認為,是第二種情況發生了——即,客戶定制化的任務大量減少了。
為什么早期的可視化工程、視聽安防項目,定制化需求多呢?大屏君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安防可視化產業自身高速發展,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呈現出迭代快、革新快的特點,整個產業并不完全成熟,這自然就需要一線人員的“近距離研發反應迅速”。
第二是,在行業市場應用模式并不成熟、快速發展過程中,個體客戶的需求可能差異很大。更是擁有大量的碎片化市場、分散化客戶。這其中有很多真的是獨一份、或者嶄新出現的“新要求”。這需要一線人員有很好的把控和滿足定制任務的能力。這一點也可以概括為“需求更散”。
第三點則是,一些行業技術準備,特別是平臺型的技術準備并不充足。很多功能必須依靠客戶端定制來滿足,而無法以后臺模塊化的方式,實現快速部署。這其實體現的是供給側的不成熟性。
總之,就是需求端不成熟、供給端不成熟、產業鏈不成熟,讓客戶服務增添了更多的定制化前端開發和適配需求。但是,“不成熟”不可能是永恒的:大屏君認為,今天在基于智能化平臺、云計算和邊緣計算相結合、多種通信手段協同的視頻安防和信息可視化體系中,“不成熟已經變成了相對成熟”!
即,行業供給側擁有了一個真正模塊化、平臺化的供給結構。絕大多數客戶所需的定制,實質是在模塊化體系下的選配,是在通用平臺統一架構上的搭積木。這就比直接面對客戶的定制開發,效率更高、品質更高、前端研發需求更少。
“大前端、多定制,應對的是產業自身的不成熟;收縮前端、降本增效,則是行業成熟起來后的必然!”大屏君認為,海康對研發區域架構和人員的調整,體現的是產業供給格局日趨完善和成熟的發展新階段,也是海康領先的體系化、平臺化、模塊化實力的體現。
可視化工程會進入“大平臺”時代嗎
可視化、安防視聽產業,整體都在“智能網聯”概念下,進入“大平臺”時代了。或者說,大屏君認為,行業的大平臺化,不只是供給側成熟起來的表現,也是需求側發展起來的表現。
一方面,供給側看算力、通信、創感器等領域的關鍵性能都已經處于相對過剩的狀態。云計算、邊緣計算和大模型AI的發展,讓先進的智能化功能開發與部署也變得標準化和容易。這提供了一個彈性的、可伸縮的,從巨型國家工程,到縣城小店面都能滿足的“統一的產品架構可能”。
另一方面,關鍵性的客戶都已經成為規模化的客戶。如軍警、政府、大型企業集團、教育機構等都傾向于“聯網的、基于云的、數據可挖掘的、面向AI功能迭代”的解決方案。或者說,關鍵的大中型客戶,自身的需求的核心特征就是“平臺化”。同時,中小型、特別是零碎化的客戶,基于云服務、通信和邊緣計算的“整合智能服務模式”加速擴大,通過大平臺模塊化實現差異性需求選配,成為主流方案。
“手機或者PC的操作系統足夠復雜吧!這些設備上運行的功能亦多種多樣吧!但是,作為基礎平臺和設備方案商,手機、PC企業,極少有定制開發業務!”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的可視化、安防視聽市場,解決方案的真諦就是平臺+模塊,是AI支撐下,云、計算、通信的大協同。
“不再是AV的思維,而是IT的思維,特別是云IT的平臺化思維,改變了行業消費格局。”大屏君覺得,一個大平臺化的可視化、安防視聽市場時代已經形成。這讓企業必須對后端產品開發與前端銷售型服務開發的協同架構做出新的安排——至少是按照行業市場,針對不同規模的客戶,要有標準化、可兼容、能迭代、滿足未來升級潛力的統一的“解決方案體系”,而不是針對每一個客戶再“定制”。
大平臺化的結構和思維,是產業成熟進步的產物,也是未來AI智能條件下、網聯可視化應用的必然要求,還是企業降本增效的新商業范式。
競爭門檻升級,行業進入強者恒強的時代
當然,大屏君也明白,談論大平臺化的專業視聽供給格局,也就意味著該行業“開除掉了中小型系統供應商”。因為,大平臺產品體系的形成,需要更多的資源沉淀、資金基礎、行業市場規模。或者說,維系這樣一個供給平臺架構,需要一定的營業規模、市場占有率,來保持投入產出平衡。
強者恒強。這是視聽應用大平臺化時代的必然。也是草莽時代的結束。不過,這不意味著這個行業不會有初創企業或者小企業存在:只不過,大屏君認為,未來的行業格局是大樹與大樹下的生態的共生關系。專業化分工下,更多創新業務可能由“依托于標準化大平臺”的生態圈企業提供——這就如同不是每一家軟件公司都要開發OS,其要做的是去適配現有OS。
通過對海康這一輪研發區域的調整,裁員過程和崗位的分析,大屏君判斷海康已經實現供給側的架構升級。這是敢于砍掉一批一線定制化研發人員的基礎。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海康的調整,指示給了整個行業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基于模塊化、大平臺的未來解決方案體系的形成。后者需要行業所有企業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