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4月份國內彩電行業的銷量冠軍呢?如果僅僅是樂視在宣傳自己的第一,恐怕關注這個問題的人還不會很多。但是,中怡康的“烏龍”報告卻讓這事情火了一把:中怡康給海信和樂視的報告,分別顯示海信和樂視是行業第一。
奇視點:如何看待中怡康的報告矛盾,以后調研公司的數據還能信嗎?
蕭蕭:國內彩電行業品牌銷量排名報告主要有中怡康和奧維咨詢兩家。二者長期的數據觀察還是比較有可信度的。但是,受到調研方法、數據模型差異、采樣特性和市場自身波動性的影響,二者數據的某一個具體數值的“絕對意義”還需要綜合其他可知因素分析。
中怡康已經解釋了它的報告“烏龍”問題,是海信和樂視采用的數據口徑有出入——即,樂視自身官網商城的數據,很難納入客觀的調研監測體系。事實上,所有品牌、所有產品類型,在電商的銷售都分為第三方平臺和獨立官網。對于前者,調研機構可以掌握比較準確的數據,對于后者那就只能看“王婆如何說了”。
奇視點:那么,樂視真的是國內4月份彩電市場的銷量冠軍嗎?
蕭蕭:目前,中怡康和奧維咨詢的數據對樂視的銷量的一致性比較好,一個是71.5萬,另一個是71萬。這個小數點后的差距,可能與公布數據的四舍五入進位有關系。在這個基數上,樂視拿到4月份的全產業第一,沒有大問題。
不過,我也注意到另一個細節:即4月份國內彩電市場總銷量上,中怡康比奧維咨詢的數據高了40多萬臺。這個數字,對于4月份三百多萬的總量而言不是一個“小誤差”。或者說,40萬臺的量,隨便加在哪個彩電品牌上,都會顯著改變整個排名結構。
這一點也說明了兩家調研公司在研究數據上的差異性。站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樂視的71萬是準確值,這個40萬的總量誤差也會顯著影響樂視與其它品牌的“距離”。其實,這也不是樂視首次拿到月份第一的成績。去年9月份,樂視彩電的成績就非常好,與第一名沒有“質”的差距。
4月份樂視71萬臺的成績,也為其全年600萬臺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奇視點:您是在肯定樂視的4月成績嗎?
蕭蕭:人家成績好也不是吹出來的。雖然其中也有些手段。
首先,爆款經濟一直是互聯網品牌比較喜歡的。樂視通過4月新品季的運作,成功的轉移部分4月之前和之后的購買規劃,形成中間一個爆量點。這有點像天貓的雙十一,一天的巨大增量是以犧牲前后一兩個月的量為基礎的。這種做法最大的意義是有利于品牌的營銷操作。
其次,從產品線看,4月份樂視新品投入力度不小。其中,低價格新品更是比較耀眼。和樂視官網VIP會員費的捆綁策略,不僅增加了賣點,也可以降低產品銷售的“名義”價格。再加上,4月份其他彩電品牌新品都還處于“交替調整階段”,樂視一步到位的互聯網思維,的確容易產生銷售“爆款”。
第三,現在樂視還有另一個優勢。2015年傳統彩電品牌主打畫質牌已經進入“三鼓竭”的階段;同時,新興的其他互聯網品牌也沒有真正拿出具有顛覆性的產品,包括小米在內的競爭者所能形成的對樂視的“選擇寬度沖擊”進入相對穩定期。這兩個選購心理和行業規律變化,也有利于4月份樂視的放量增長。
第四,去年樂視和TCL結成聯盟關系。相信4月的樂視成績,TCL也有一份功勞。
不過即便不考慮一些特殊因素,樂視彩電去年300萬臺以上的規模,在國內市場而言也已經是一線品牌了。其實,現在不應該再有這樣的命題:“新秀樂視與傳統大佬如何競爭”;而應該是換一個思路,即“一線大佬,如樂視、海信、創維等如何爭第一”。
奇視點:也就是說,您現在不將樂視看成新秀品牌了,而是將它看成一線大佬?這樣的定位其他傳統品牌能“心服”嗎?
蕭蕭:從量能、品牌影響力看,將樂視定位成國內前五之內的一線品牌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對這樣的定義,其他的傳統品牌肯定不會服氣。
為啥呢?因為品牌經營不僅僅是一個規模和名氣的問題。企業長期生存,盈利能力更是重要指標。大家都知道2015年國內彩電品牌虧損面非常大。但是也有特例啊?比如海信,依然盈利強勁,創維的成績也很不錯。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樂視現在還處于“初創階段”。雖然它很講究硬件、內容構成的閉環生態。但是,這個生態模式還未能真正讓樂視進入“賺錢”階段。
這兩年,互聯網概念已經有一些退溫。代表事件如,小米前年在國外市場遭遇的“專利侵權”問題;還有今年春天,小米“跌出全球前五”的新聞。這些都表明,互聯網模式和傳統經營模式不是對立、或者完全割裂的關系。實踐意義上,互聯網概念容易促成新企業的興起,但是對以后的盈利發展會有瓶頸;傳統模式不易短期做出一個大企業,但是其盈利思路確是更清晰的。
現在,樂視恰恰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即“以盈利為核心,繼續規模做大為依托”的轉折點已經出現。小米暴露出弱點是從進軍海外開始的,樂視也不是在宣傳“海外市場要銷售多少”了嗎?從這些層面看,樂視言勝過早、傳統品牌也不會接受一個商業模式還未被最終證明正確的企業,作為行業領袖。
奇視點:樂視彩電銷量大增,這對樂視整體有什么影響呢?
蕭蕭:樂視網的財報顯示,2015年其營業收入增長了9成,其中一半來自彩電為主的終端產品有關系。此外,彩電平臺也是樂視網內容產品盈利的關鍵點——最大單終端廣告源。或者是說,樂視的成長、現金流、廣告、品牌價值等維度上,彩電都是最大價值的貢獻者。
但是,樂視網的報告畢竟不是樂視所有產業鏈的全貌。樂視彩電第一年就曾出現被證券官方逼問出5個億虧損的事情。更何況,樂視將彩電和樂視網VIP捆綁的策略,不僅可以做到“價值最大化”,也可以形成“財務轉移”效應——在樂視不公布具體的彩電板塊財務數據的背景下,簡單樂觀看待樂視彩電產品線是不科學的。
奇視點:您的核心思想是樂視可能沒有表面看到的“四月第一”這么風光嗎?
蕭蕭:是的。一方面,樂視彩電不管怎么包裝他的價值模式,都無法掩蓋他的銷量依賴于低價模式這個事實。而低價模式很容易被復制,也很容易被用戶拋棄。另一方面,從盈利這個指標看樂視彩電業務也沒有那么樂觀。
真正有利于對樂視彩電形成科學判斷的指標應該包括兩個:第一,彩電業務是否實現盈利,至少是收支的長期平衡;第二,彩電業務拓展出來的VIP會員的二次付費率有多高,或者說樂視生態是否真正留住了粉絲。這些數據肯定是樂視的核心機密,暫時外界還無法獲得。2014年樂視彩電的巨虧,如果不是有證券所的問詢,都可能成為被遺忘的秘密。
或者說,樂視彩電最風光的部分大家都看的一清二楚了,但是那些沒有被看到的部分,卻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