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果16999元歷史空前低價的S1三原色激光電視為何選在6月份大舉出貨?答案很簡單:這是一年一度的電影“大片月”。
大屏君不喜歡國產電影保護月這樣的潛制度設計,大屏君也不喜歡6-7月份好萊塢大片的扎堆,形成“外資票房月”。但是,不喜歡不能改變這兩個已經存在的事物。據悉,從5月27日,到7月2日,將有《愛麗絲夢游仙境2》《X戰警:天啟》《魔獸》《海底總動員2》《驚天魔盜團2》《獨立日2》,還有大屏君最喜歡的(當然是指那個卡通片,而不是真人電影了)《忍者神龜2》7部大片接踵而來。
好萊塢大片集中出爐,國產影片自然會選擇暫避鋒芒。這就使得6-7月成為了“好萊塢保護月”。不過,今年這些大片中,中國資本的力量也不小。例如最近最火爆的《魔獸》,背后的真正老板就是萬達。其它影片也多少有股權、制作投資等不同方式的中國資本參與。——本土資本的參與,實際上要比好萊塢自身的熱衷,更能體現中國票房的力量。
現在,主流的影評人已經預測《魔獸》的中國票房將超越美國票房。這一預測的背景不僅僅有萬達的大老板身份,更有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熒幕數量一年成長8千塊的“雄厚基礎”。
不過,大屏君還是看了一下“大殺器數據”:人均。雖然我們的總票房已經達到北美的三分之二,最快在2017年中國就可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但是,我們的2015年人均觀影率只有0.9次,十萬人銀幕擁有數只是2.26張。且這些“票房”和熒幕還只是集中在一二三線城市——縣城和農村市場,一年不看電影,甚至一輩子沒進過電影院的人口都還能以“億”為單位計算。
后者的數據,說明我們的潛力是“巨大”的。這也難怪好萊塢的老板們對中國電影資本往往“來者不拒”了。
大屏君說了這么多電影市場,那么主題是不是有點“跑偏”呢?答案是,非也!國內居家大屏影院市場的普及率,一直遠遠落后于歐美。原因在哪里呢?大屏君至少有三點想說:
第一, 無關成本。堅果S1,那么好的產品只要16999元,1000流明的酷樂視微投影院只要3999元,主流的1080p家用投影機價格不過5000-8000元——液晶電視在這個價位徘徊的時候,每年都已經有三四百萬臺的銷量了。
第二, 無關產品性能。從歷史看,國內家用投影產品的品質并不比歐美差,基本是技術同步的。從現實看,海信、堅果、視美樂的激光產品,堅果、酷樂視的微投產品,技術和性能效果已經超過歐美日等市場。尤其是在激光顯示和智能應用兩個創新維度上,中國市場是全球典范。甚至,迪威視訊的激光影院放映機,也到了可以向國際巨頭挑戰的階段。
第三, 國內大屏影院市場的瓶頸,甚至與“需求”無關。為什么這么說呢?彩電行業55英寸以上產品已經占到總體市場的3成左右。這足可見消費者對大屏幕的“渴望”。如果在看看教育行業液晶大屏銷量,中國市場幾乎拿下全球教育顯示液晶市場的半數份額。
那么,問題來了:家庭巨幕的普及與成本、性能和需求都沒關系,是什么讓家用影院系統一直徘徊在低量能呢?大屏君的答案非常簡單:“電影文化”。
一方面,電視機的畫面大型化,主要驅動力量是價格和“跟風消費”。國內銷售量最好的彩電尺寸永遠是2000-3000價位的產品。或者說,大屏彩電要成為主流,價格就必須下降到這個區間附近。同時,彩電是客廳門面,大家購買產品難免有攀比的趨勢:于是跟風也成為國內彩電大尺寸化的關鍵原因。
另一方面,國內購買大尺寸電視的消費者,很多并不真正理解大畫面的價值和意義。大多數人的彩電應用除了傳統電視節目,就是網絡視頻。甚至,在農村地區,缺乏高清信號的消費者,也會對大電視情有獨鐘——雖然在信號質量低的地區,電視越大畫面越差。或者說,國內消費者并沒有將大畫面與“視覺美”和“視覺體驗”緊密結合。
這種大電視流行的原因和應用場景,完全不符合“私家影院”的標準。私家影院電視的核心價值是基于“美感的視覺體驗”。這個體驗認知集中表現則是“社會對電影文化”的認可。
而國內電影票房的高增長,好萊塢大片在國內市場運作的不遺余力,電影周邊文化和IP產業的壯大,則是“電影文化”發展的核心標志:且不要和大屏君說,我們的電影文化今天還在“有數量沒質量”的階段。至少,有了數量基礎,質量的質變就有了希望。
所以,現在可以回到開頭的那一個問題:堅果S1為何要在6月大舉入市。因為這是全年票房盛宴的一個小高潮,更是好萊塢代表的電影文化的“票房月”。
無論是激光電視還是家用投影機,作為以巨幕為核心效果的設備,其市場需求的本質特征都繞不開電影文化。例如,美國的家用投影產業比較發達,除了與美國固有的經濟發展水平、美國人喜歡的郊外大房子、美國人的社交文化特點有關系外,更與美國是全球電影產業的中心有緊密關系。
對此,一個關聯結論是:如果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那么中國也就理應成為全球第一大“家庭影院”市場。或者說,國內家用投影和激光電視行業未來三五年市場規模翻兩番理應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也是海信、長虹等彩電巨頭紛紛進入激光電視市場的最基本“財富邏輯”。
當然,大屏君并不認為電影票房上去了,激光電視銷量就會上去:至少,過去六七年電影票房的高增長,并沒有轉變成家用投影的高增長。這其中的基本邏輯又是什么呢?
第一, 私家影院的成長,比公眾影院具有“理所當然”的后置性。這也是歐美私家影院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這是因為,消費者認識到私家影院的價值,要從公眾影院體驗中來;消費者對私家影院的應用,是對公眾影院檔期瓶頸的補充;消費者對私家影院的應用,很多時候體現在對歷史影片的懷舊上;消費者對私家影院的應用,很也是一種“閑適、高端”的社交……
第二, 私家影院的成長,依然要依賴于其自身的行業規律。例如,如何通過營銷讓消費者更多認知這種生活方式;如何實現更為理想的家居化的應用效果,通過產品創新滿足消費者更為高端的需求;如何與電視、彩電文化和應用銜接,形成借力打力的市場循環……這些問題都不是“高電影票房”能幫激光電視解決的問題。
第三, 激光電視自身的成長依然處于“起步期”的規律。包括,消費者對新技術產品的知識缺乏與應用畏懼;新技術產品自身具有的成本較高的經濟屬性;產品和應用配套方面的障礙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和克服需要行業共同努力,也需要耗費必要的時間過程。
所以,將電影文化的興盛,轉化成激光電視行業的商業成功,中間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而且,大屏君特別要說明:激光電視的商業機會不是“天上掉餡餅”,不同的企業對此把握能力的不同,也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發展結果。不過,不管困難有多少,至少站在今天的電影文化大繁榮的邏輯下,激光電視的未來圖景必然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