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大吉——科學家們也不寂寞。這不,趕著春節的節奏,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光學與光子學院(CREOL)吳詩聰教授的研究團隊,正式 “公布了”藍相液晶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子扭動比傳統向列型液晶快約10倍的液晶新技術。
對此,業內已經有人歡欣鼓舞。因為,液晶顯示技術“最大最大最大”(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的弱點之一就是“運動畫面拖尾”。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則是分子扭動所需的時間長達數毫米。如果液晶能夠在這個性能上做出突破,那么對液晶顯示設備畫質的提高將是巨大的。
但是,大屏君竊要說:“千萬不要以為藍相液晶很厲害”。至少,這個技術去挑戰次世代的OLED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首先,大屏君注意到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藍相液晶目前實現的性能是“15V的操作電壓下實現74%的透光率”。這對于顯示面板而言已經是典型的“高電壓”了。什么樣的TFT背板能支撐這樣的高電壓工作呢?如果像美國媒體的報道,藍相液晶的目標是高像素密度顯示,那么其必須進一步證明自己在低電壓下的可用性(因為越高的像素密度,TFT能提供的驅動電壓就會越低)。更低的工作電壓這也是目前吳詩聰教授團隊最主要的工作方向和取得的最主要成績。
第二,大屏君還注意到另一個問題:吳詩聰教授似乎對藍相液晶在傳統顯示產品上的應用興趣一般,其對藍相液晶最大的應用預測來自于“場序高像素密度”顯示方案。
誠然,依靠更快速的反應速度,藍相液晶顯示面板能夠不依賴橫向排列的像素,而是依賴紅綠藍在時間次序上的先后顯示(和單片式DLP投影技術相似),在同等面積的顯示面板上呈現至少3倍于傳統液晶技術的像素數量——即美國媒體報道中的1500PPI(大屏君想強調,這個高密度顯示其實并沒有在液晶亞像素的大小上取得突破)。
對于這種高像素密度的場序顯示方案,最大的好處是“不在需要一般液晶顯示器的彩色濾光膜”。但是,這個方案也有其最大的“壞處”——即,傳統液晶依賴簡單的白色背光系統,場序顯示的藍相液晶面板方案,則依賴于紅綠藍時序發光的背光方案。或者說,這個方案“省下”了液晶分子前側的結構復雜性,卻在液晶分子背后的復雜性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第三,大屏君認為,即便藍相液晶技術真的能走出實驗室、且各個方面性能表現達到預期效果,其也不足以對抗OLED為代表的次世代自發光顯示技術。因為,OLED對比液晶的優勢不僅僅是反應速度,還包括黑色以及對比度效果、無需背光源的超薄性能,以及理論上印刷制造下的經濟性。
事實上,在次世代平板顯示技術的更迭中,OLED和電致發光QLED的性能優勢,較液晶而言,幾乎是翻天覆地的。這不是液晶技術通過一兩項突破能夠彌補的。這種差距的根源是“自發光面板”與“背光面板”的“先天體質”差異。
當然,大屏君也知道,液晶的“死掉”不會是一兩天的事情。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液晶至少還有10年的輝煌可以期待。這也是很多企業還在液晶技術上“不斷勇攀高峰”的原因所在。
例如,同樣是春節前后,日本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供應商JDI宣布將于2018年正式量產出貨柔性LCD屏。JDI已經展示了一塊屏幕大小為5.5英寸,分辨率為1080P,亮度最高500cd/m2(典型值),對比度為1500:1的實驗產品。
液晶也能柔性了,這看起來真的“厲害了”。但是,細心的想一下,大屏君覺得液晶本來就不是硬的:君不見所有的液晶顯示器都可以“按出水波紋”嗎?將普通液晶的玻璃基板,換成塑料基板自然就具有了更多的柔性——即便不使用塑料基板,玻璃基板的液晶不是也出了曲面電視嗎!
所以,大屏君的結論是,液晶本來就是軟的、就可以軟。對于柔性技術,液晶真正的挑戰并不在于其自己能不能像OLED那樣軟,甚至可以折疊,而在于“背光源要一起軟,并可以折疊”。對此,所有人都能看出問題的門道:OLED柔性化是一重成本;液晶柔性化卻是兩重成本:包括液晶自己的柔性化和背光源組件的柔性化。
后者才是所謂柔性液晶的真正問題。當然,在當下,所謂的柔性顯示只是“在手機屏幕邊上制作一個曲面”這種最簡單的應用下,液晶能很好的實現與“OLED”的同質化。因此,大屏君并不反對,JDI開發柔性液晶對抗OLED。但是,從未來看,柔性顯示是要走向“折疊化”的,后者才是液晶和OLED的“差距所在”。
以更大的視角,縱觀液晶技術所謂的“厲害了”的進步,細心人已經發現一個問題:液晶的進步都是在為了追趕與OLED的性能差距——對于一個高度成熟的技術,還需要去追趕一個還在“成熟路上”的技術,這絕不是“好消息”。
所以,大屏君認為,液晶越是進步,其實越多的暴露了液晶對比OLED的種種不足。這些進步都不足以拯救液晶顯示技術于“消亡的歷史進程之中”。反而,對于廠商而言,讓液晶在大眾和廉價市場“發揮最后的能量、創造最后的輝煌”,而在“未來方向和高端市場積極布局OLED或者QLED新技術”才是行業發展的“正途”。
因此,與液晶技術進步消息同時出現在春節顯示行業頭條上的是:2月6日晚,京東方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合肥市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合肥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有限公司簽署了《合肥打印OLED項目投資協議》。項目內容圍繞建設OLED技術平臺展開,該平臺總投資額約10億元,項目資金主要用于新增打印、蒸鍍等設備費用及開放與運營費用。
無獨有偶,幾乎就在半個月前,2017年1月22日,廣東省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成立大會暨戰略合作伙伴簽約儀式在廣州舉行。華南理工大學與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南京中電熊貓平板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6家國內顯示龍頭企業和高校簽訂了《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共建合作協議》。項目主體位于廣州市蘿崗區科學城的顯示產業園區,規劃建筑面積近15萬平方米,以建設G4.5印刷OLED研發公共開發平臺及印刷顯示產業園為目標。
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兩大顯示巨頭的最新動作分量不小:一個新的實驗室就要動輒10億元人民幣,這種的大手筆投資,充分說明業內對印刷OLED技術的看好。事實上,韓國三星、LG,日本JOLED三家巨頭也已經投入印刷OLED的懷中:準備在2017年啟動示范線建設。
大屏君記得葛優君曾經有過一則廣告:大意是強調,吃飯下館子,要撿人多的去。現在印刷OLED正是整個顯示行業“人頭最聚集”的科技前沿。這種廠商們,尤其是大廠們的共同選擇,足以說明行業方向在哪里。遂,那些指望藍相液晶或者柔性液晶能改變“歷史進程”的人,可以洗洗睡了。大屏君已經聽到歷史的車輪吱吱呀呀的趕來,雖然沉重卻不失速度,擋在這車輪之前者的下場,請參考“螳臂當車”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