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至14日,專業視聽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年度盛會InfoComm China 2017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舉辦。本屆展會上,激光光源的應用成為一大熱點,其中,激光電視無論從展示規模還是數量上都較往年有所增長。另外一個現象是,激光電視的配套屏幕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展會期間,投影時代網(pjtime.com)對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營銷副總裁張兵超(Andy Zhang)先生(以下簡稱Andy)進行了獨家專訪,請他與行業共享觀點。
菲斯特營銷副總裁張兵超先生接受投影時代網獨家專訪
品質堅守,遠離低價競爭
近年來激光電視成為炙手可熱的產品,開始出現在市場上。除了畫質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外,其價格相對主流液晶電視仍居高不下也成為用戶關注的熱點。那么,激光電視,包括與之配套的超短焦光學屏幕能否快速進入低價通道?如何理性看待這一問題呢?Andy認為,低價不見得是好事。要知道,用戶市場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在市場尚未達到充分培育,或者說消費者的用戶體驗尚未達到一定程度時,低價只會讓人對產品本身的價值產生質疑,并且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事實上,任何產業處在發展前期都存在產品成本高的情況,其背后原因一是核心器件量小,達不到規模效益;二是產品和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一步步完善,而低價無疑會對產業的完善和發展帶來傷害。另外還要考慮一個問題,產業初期過快的爆發,是否對產業發展真的有利?畢竟一切都要經歷實踐的標準來檢驗,大家更要以理性的目光看待這個行業的發展。一定要拿出成熟的產品,讓價值和產品體驗相匹配。
過去國內消費市場講究“質優價廉”,但事實上,這種觀念在制造業強國,如德國,是恰恰相反的,質優的產品,一定是對應優價。如果將優品做到極低的價格,那么一定是對產業未來的透支,最后帶來的惡果很可能是整個產業的曇花一現。
這里就要追溯到一個問題,激光電視最大的存在價值在哪里?眾所周知,對于液晶顯示技術而言,80英寸以上產品的價格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的,百寸產品價格動輒十幾萬、幾十萬,其性價比是不合理的。但是另一方面,消費者又的的確確存在對于更大尺寸畫面持續增長的追求,而這,正是激光電視成長的沃土。由于激光電視采用反射光成像,令畫面觀感更加柔和、護眼,并且在安裝、運輸、能耗、沉浸體驗等方面更具優勢,這是激光電視存在的價值所在。當然,不可否認,當前還存在一些不足,這需要企業和用戶市場長期的互動磨合過程中推動全產業鏈的進化,最終為用戶帶來更加完善的體驗方案。
這里還涉及到用戶群體的匹配問題。Andy指出,當前的視聽消費市場主要可以劃分為三大板塊:對于工薪層或剛剛走出校門的消費群體,價格敏感度高,且通常不具備激光電視的使用環境,這部分群體通常是微投、傳統長焦投影機的熱衷用戶;第二類是多次改善性住宅需求,關注品質生活,對視聽有更多品質要求的;第三類是高端消費群體。激光電視目前針對的主要是對價格敏感度不高,而更加追求品質的高端消費群體,對于這部分人來說,目前市面上的激光電視,在價格方面較同尺寸的液晶電視更具競爭力。
此次展會期間,菲斯特與戰略合作伙伴海信聯手進行了菲涅爾高端光學屏幕與激光電視的配套演示,同樣也引發了行業的普遍關注。張總指出,就用戶群定位的問題,雙方進行過溝通,認為首先必須從用戶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必須達到一定的高度。作為激光電視產品,其主要指標至少要與液晶電視持平,甚至更高,并且在舒適度等指標上要有自己的特色。雙方將產品定位于2萬元以內的“萬元機”級別,力求推動市場迅速爆發。就目前行業發展的階段而言,單純追求壓低價格,既存在較大難度,更加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開啟品牌通路,志做行業第一屏
無疑,激光電視是大尺寸家用顯示的最佳選擇,而菲斯特在配套光學屏幕領域已經有了數年的持續深耕。那么,對于菲斯特而言,未來的發展目標及戰略部署又是如何的呢?Andy首先肯定了激光電視產業的發展前景,并透露,當前在菲涅爾屏幕領域,全球只有兩家企業可以能做,一是某外資品牌,另一個就是菲斯特,可以說,菲斯特為民族品牌屏幕爭了一口氣。作為一個技術驅動型企業,以往菲斯特更多關注核心技術突破。而在產業蓬勃發展,更加面向用戶的現階段,菲斯特及時進行了戰略調整,將更加面向市場,增加市場導向;不僅要具備屏幕領域的關鍵技術,還要做出更加適合消費者的產品,一個宏大的目標是:激光時代,讓人人家里都有一塊屏。
為了深層次推動激光電視與配套屏幕的同步普及應用,菲斯特首先在戰略層面進行了相應的部署。菲斯特掌握了諸多核心技術,未來幾年的戰略核心將是屏和幕,公司的其他資源也將向這一方向傾斜。具體來講,一方面,公司將與整機品牌廠商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如公司目前與海信的合作。雙方共同從用戶的角度研究產品、提升產品的質量性能。另一方面,在傳統長焦機領域,公司也會給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選擇權。換句話說,無論用戶采用的是何種成像設備,菲斯特都能為之提供更好的屏幕。基于這種考慮,公司希望將菲斯特屏幕做成一個消費品品牌。
從市場推廣戰略上講,公司要建立健全面向全國的營銷網絡。菲斯特今年的業務目標是打通品牌通路,比如在全國的幾十個省市,公司將業務單元建立在地市級層面,重點城市要實現全覆蓋。作為屏幕的綜合供應商,通過這套完善的體系,未來的新產品將更容易實現與用戶的零距離接觸。
Andy介紹,早在2000年,菲斯特就推出了業內的首款背投屏。正如菲斯特的品牌LOGO“FSCREEN”其實是first screen的縮寫。“第一屏幕”不僅代表了菲斯特過去的成績,更是公司未來發展的歸宿,也是的戰略要求。做屏幕行業第一品牌,這個目標 一直沒有變。隨著產品陣容的日漸豐滿,公司力求將體系建設好,通路打通,讓消費者更快、更好、更具性價比地體驗到更好的屏幕產品,這是菲斯特給自己的發展定位。
與用戶零距離,自我突破謀發展
對于渠道的選擇,Andy指出激光電視面臨的傳統多媒體渠道有三種常見業態:一種是傳統影音集成商,一種是通訊企業轉型而來,還有一種是電子產品企業轉型而來。應該說,各種業態、各種力量的加入和競爭在市場發展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在渠道的選擇上,菲斯特十分謹慎,并會針對不同的渠道提供多元化的產品解決方案。例如,針對多媒體渠道主打的高品質生活及改善性需求,主推高品質產品,以更多體現服務的附加值;針對通訊轉型渠道面對的年輕消費群體,主推長焦機抗光屏幕,通過海量用戶產生價值等等。菲斯特希望,在視聽領域,特別是涉及到屏幕應用的場景,能讓每一個用戶群都能得到最優品質、最佳性價比的解決方案。例如此次展出了標準版和旗艦版屏幕,就是分別針對基礎型用戶和發燒型用戶定制。
涉及到網絡渠道的問題,Andy首先談到了一個熱門的概念“新零售”。未來,所有的產品都會變成服務的媒介,屏幕也不例外。公司的渠道設計是扁平化的,從公司直達地市級用戶,免去了中間層層渠道,從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確保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最高性價比。未來,電商渠道也會被納入公司渠道的考慮范圍。
人們常說,用戶與廠商的較量,其實是品質和利潤的平衡。對于這種觀點,Andy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當前的市場是充分開放的市場,你不這樣做就會有人這樣做,這就是自由競爭的好處,也是對用戶的好處。菲斯特希望能讓用戶體驗到最佳性價比的產品,只有這樣,產品本身才具有價值;只有得到用戶的認同,才能成為真正的消費品。
Andy指出,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企業想要改善運營指標,只能通過提升效率,而不能依靠降低效率而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時代,企業做市場,做品牌,一切都要本著“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的原則。特別是在嶄新的移動互聯時代,企業如果不能有效地自我突破,積極地擁抱變化,就會逐漸遠離用戶。而一旦出現想不到的空擋,友商一定會替你考慮到。因此,要保持企業長久的生命力,就要從不斷的自我突破著眼。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在投影顯示技術發展的漫長歲月中,屏幕常常不被重視,而似乎就是在一夜之間,其走進了大眾視界的焦點,這一點,從此次IFC展會越來越多的屏幕廠商參展就能看出端倪。對于這種現象,Andy指出,從用戶角度來講,視聽是一套完整的系統,其中決定效果的三個核心環節是光源、芯片和屏幕。以往燈泡機時代,激光技術發展不成熟,消費者對于視聽的要求沒有那么嚴格,或者說,對于現狀保持認同,這其實是源于技術的制約,人們的無奈選擇。
而激光電視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消費者的感官體驗。經歷18年的技術耕耘,菲斯特攻克了屏幕領域的難題,可以說達到了國內屏幕行業技術的最前沿。而同時,伴隨光源、芯片技術的發展,屏幕在整套系統中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價值和重要性就日益凸顯。業界有句話叫,功能由光機決定,性能由屏幕決定,可見屏幕對于成像效果的重要性。特別是抗光屏幕在激光電視應用中的決定性效果,已經越來越多地得到了業界和消費者的認可。
從此次展會來看,激光的應用已經成為顯示行業的熱點,由此也吸引了越拉越多的企業加入屏幕的研究。而屏幕技術的研究并非易事,其中涉及到光學結構、模具,甚至原理層面的技術突破,這也恰恰是菲斯特一直在做的。Andy笑言,有人只看到了菲斯特今天的成績,殊不知,在行業春天尚未到來之前,菲斯特也坐了十余年的“冷板凳”。而現在看來,沒有這些堅忍付出,沒有這些點滴積累,沒有這些匠心堅守,也就不會有今天的“第一屏”。機會從來都不是從天而降的餡餅,某種程度上說,孤獨是一種修行,工夫到了,機會自會出現,正所謂水到而渠成。
當前的行業發展為企業提供了諸多機會,目前來看,菲斯特尚處在一個較有利的位置,但即便如此,公司也不會以追逐暴利為目標。還是那句話,離用戶近了,品牌才更有生命力。公司目前正在致力于從產品的應用形態,消費者的應用體驗角度精細化研究,包括產品的品質、性能、安裝、運輸、購買媒介、售后等服務全流程。激光顯示行業發展的步調相當之快,任何企業都要有緊迫感。作為屏幕行業的領軍品牌,菲斯特也希望能夠助推激光時代的到來,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做出與自身行業地位相匹配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