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以來,關于“中國資本”進駐JDI的新聞“此起彼伏”。甚至,比京東方10.5代線滿產,即將推出55-75英寸全系8K面板更為驚爆:對此,大屏君認為,京東方的成績是“意料之中”,而JDI的變化則更代表“行業未來的非確定性”
OLED成為全球中小屏幕新熱點
JDI的最新變化有“四重深意”
對于JDI的最新變化,業內分析文章已經很多,但是未必能夠盡露真容:
首先,大屏君和所有人的看法一樣,JDI的新一輪融資“標志著顯示產業的日本時代結束了”!無論是80年代末三洋占據全球CRT顯像管第一的位置,還是90年代索尼特麗瓏的畫質神話,或者本世紀初日本顯示界在液晶、等離子產品上率先實現大規模量產,以及東芝佳能等在SED上的努力,或者2007年索尼率先推出OLED電視,夏普2008年開工10代液晶面板線……日本顯示產業在技術上的優勢始終是“全球顯示行業的標桿”,其他顯示企業進步的“導師”。
然而,作為夏普被臺系資本鴻海收購后的又一樁“交易”,我國大陸和臺灣省的資本注入,讓日本顯示界最后的“還在量產的獨苗”“JDI”實質性易主。JDI官方表示,中國投資者包括中國內地投資基金嘉實基金(Harvest Fund)和中國臺灣地區觸控面板廠商宸鴻科技(TPK Holding)及臺灣金融富邦集團組成的Suwa財團,他們將通過購買JDI股票和債券的形式對JDI投資800億日元(約合48億日元人民幣),交易完成后,中國投資方將擁有JDI 49.8%的股權,成為JDI最大股東。——這意味著日本顯示產業稱霸全球的40年歷史終于“有了一個句號”。
第二,大屏君最想提出的問題是“JDI”的新資金用途更為代表行業“不確定性”的變量。這就是“OLED”技術的推動。目前,包括韓國的LG和三星、我國大陸的眾多面板投資的方向已經不是LCD,“真空蒸鍍”柔性技術量產OLED顯示面板是未來中小尺寸屏幕的既定出路。
對于JDI而言,其最大的客戶蘋果已經全面轉向OLED面板,沒有OLED產能是JDI 2017-2018年巨額虧損的核心原因。投資oled是JDI活下去的唯一選擇。同時,在技術上JDI早已經發展過OLED產品的研發,但是苦于資金問題,無法“建廠”。如果JDI真的實現OLED面板的“規模化”制造,其無疑在長期戰略競爭中扳回一局:正式進入全球市場近“萬億人民幣”的OLED大賽。——雖然48億元人民幣不多,但是它或將開啟日本顯示產業的下一次技術升級大門。(日本另一家OLED制造企業,JOLED力推印刷顯示技術,號稱掌握量產工藝,卻始終未能完成投資建廠,和真正的規模制造:業內戲稱,也許JOLED永遠是一個實驗室而已。)
第三,也許也很多專業人士已經關注到這次牽頭注資JDI的臺系巨頭“宸鴻科技(TPK Holding)”——這是全球第一位的獨立觸控屏幕制造商。在顯示產業界,顯示面板企業投資觸控項目并不少見,幾乎面板巨頭都有相應的資產和技術投入。但是,純觸控企業投資顯示面板企業“這是第一遭”。
為什么宸鴻科技(TPK Holding)看上了JDI呢?大屏君覺得,也許并不是看得上與看不上JDI的問題,而是來自于TPK自身的危急感:因為采用in cell和on cell技術的“顯示面板內置觸控”技術方案一直在不斷發展。假設未來面板全都采用“內置觸控”,TPK的飯碗就沒有了。所以,理論上所有的觸控企業都有欲望進入面板制造業。但是,面板業投資巨大,不是一般的觸控企業所能承受的(二者資本投入差距在十倍以上)。不過作為觸控業全球老大,TPK有實力在面板行業上“插足一下”,進而豐富自己的戰略選項。
第四,這次對JDI的注資報道,我國大陸媒體甚至比臺灣省媒體都“積極”。原因很簡單,因為JDI傳說要在“大陸設廠”。甚至很多媒體曾經報道“浙江建廠”的規劃,乃至于連銀團貸款都描述的有模有樣(雖然事后被多方澄清暫無此事、僅僅是初步意向協商)。
但是,大屏君依然意識到一個重要問題:即中國大陸的資本究竟在這次注資中占據多大的話語權!據媒體報道,Suwa財團由三方構成,包括臺灣地區的觸控面板廠宸鴻(又稱TPK)、中國大陸嘉實科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嘉實科技)、富邦蔡氏家族之私人投資公司Cosgrove Global Limited / Topnotch Corporate Limited(下稱CGL Group),嘉實科技及CGL Group分別占Suwa財團股權的34.5%及23.6%。
也就是說Suwa財團中TPK占據“最大比例”,是相對控股的地位。同時,大屏君了解到嘉實科技及CGL Group此前的投資業務基本是“財務投資”、“不參與經營管理”。TPK則是顯示和觸控界的產業大拿——由此可見,未來JDI的投資布局、戰略選擇很大程度上會由TPK決定。而TPK的“工廠”很多在大陸地區,僅僅福建省內就有至少10家公司。——按照TPK的產業布局,JDI未來在大陸設廠應是“大概率”事件。加上日本顯示產業的持續收縮、制造成本上處于競爭劣勢,這一趨勢就會更為明顯。
總之,關于JDI的交易是一項“全球顯示領域”的大事件:涉及全球最大的獨立觸控面板企業、涉及日本顯示業的實現量產的最后獨苗、涉及全球下一代OLED面板制造技術的升級、也涉及全球顯示技術進一步向我國大陸地區轉移與集中等“重大行業問題”。大屏君認為,借助JDI巨額虧損、資產貶值的機遇,48億元投資撬動這樣一個“行業大格局”可謂之“四兩撥千斤”的戰略性壯舉。
全球產業版圖的重構與我國大陸地區的機遇
JDI這一輪融資背后“中國財團”四個字格外醒目:從內心講,大屏君非常理解日本產業界同仁“不期望中國財團”成為JDI大老板的心態——將心比心,誰都不希望本國企業忽然成了外資,尤其是這種有技術優勢的企業。
但是,另一方面,2018年全球面板產業新增投資“7-8成”在中國大陸地區,這個事實必須被重視:我們有錢、有人、有技術、有市場——四大優勢之下,很難讓“生死存亡”之際的JDI拒絕中國力量的橄欖枝。
實際上,大屏君認為,JDI這次融資中的“中國因素”,不過是過去十年大陸地區顯示產業茁壯成長的縮影而已。更是全球產業資源在技術、資本和市場驅動下不斷“優化地域”布局的結果。從這個大格局看,JDI的未來生存離不開“大陸建廠”這個選項。——即便不說這是唯一選項,也至少是最優選擇了。
從JDI自身來說,至少三大問題要解決:2016、2017、2018年三年持續虧損,營收下降,日本地區的落后產能必須“重整”;多年投資研發的OLED技術理應成為“產品”,并形成規模,但是這需要的持續資金流,恐怕遠不止這輪融資的數目;日本地區面板業的高成本性,要求制造基地轉移——值得一提的是,鴻海系收購的日本界顯示器公布的2018財年業績再次虧損284億日元,凸顯日本制造廠在面板業上的劣勢。
總之,大屏君認為JDI的新一輪資本注入,放在顯示產業的大時代下看,其意義要比簡單的分析JDI一個企業更為有意義。在JOLED未能實現量產之前,JDI的率先“股權結構轉變”,是日本顯示產業量產能力“衰落”的最終標志。甚至,大屏君覺得JOLED即便5.5代印刷線投入建設,其前景也未必明朗。——尊重產業轉移的全球規律,方是日本顯示同仁“保住飯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