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將是載入人類歷史史冊的一年!這種重大的里程碑意義,對于“小小”的投影產業也絕不遜色!站在年末歲初,2020-2021相交之際,回看這一年投影市場的跌宕起伏,展望未來產業風云變幻的大戲,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尤其是,新冠疫情對行業變革的加速器作用、5G時代的AI數字化社會大門開啟的戰略轉折,讓2020年底的行業“總結”,不能再只看某一年:這一年的歷史性關鍵意義,使得我們必須從“過去10年,與未來10年”的角度,從更為宏大的歷史視野之中,思考投影產業的“命運”!
直面問題,有些悲壯的2020
(第一)9月的IFC大會,作為全年全行業最重要的“展會”,索尼冷場、松下雪藏、臺系投影陣營全面缺席!同時,三季度激光投影銷售榜TOP10(不考慮一二季度的原因是,那時候疫情封鎖下,市場運行是受阻斷的,而三季度國內經濟已經全面進入快速恢復期),臺系品牌全數落榜、三季度LED智能投影銷售榜TOP10,臺系品牌也全數落榜……
曾幾何時,臺系品牌在國內投影機產業至少占據半壁江山。而今天,2020年三季度,他們能無緣LED和激光兩大未來技術的十強;同時也不參加IFC展會,這絕對是一個“品牌陣營”已經進入洗牌決戰時期的標志。
(第二)而且,如果我們的視野擴大到整個傳統投影軍團,這種產業變革的信號意義就更為明顯:2020年上半年,傳統投影產品需求“腰斬”!這是投影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悲壯”!尤其是汞燈技術的傳統產品,市場情況大不樂觀。
例如,IDC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愛普生上半年銷量10.6萬臺,遠低于2019年同期的23.6萬臺;商用市場上,2019年上半年出貨量依然有85萬臺——2020年上半年則下降53%,只有40萬臺;2019年上半年,汞燈家用投影機銷量占7%、共計9.38萬臺,2020年上半年,汞燈產品占比下降到4%、銷量為5.24萬臺……
汞燈只剩一半!”雖然這有疫情特殊影響的作用,但是更多的則體現了技術的更迭:因為,在家用的帶動下,激光投影銷量“獲得了增長”——2020年上半年激光家投占比6%、銷量7.86萬臺,成長近兩成;同時,以IDC的數據看,上半年LED智能投影銷量持平2019年,浮動不到1%、以其他統計機構數據看,則略有增長。
這種新型光源增長,傳統汞燈低迷的結構性市場,讓投影產業中的日系軍團、臺系軍團等傳統勢力“紛紛受傷”:“在單片LCD投影都是LED光源的今天,在三五百元就能得到LED光源投影產品的今天,不擁抱新光源,已經毫無前途!”這是業內專家的總結!
(第三)但是,僅僅擁有新光源技術還不夠——日系、臺系品牌,幾乎每個都有LED和激光產品,只不過他們的市場銷量不行而已。這背后更涉及了不同消費與品牌板塊的結構性變化!
例如,傳統投影市場中規模最大的教育板塊,現在基本是液晶平板占據主體,剩余的投影份額激光產品也占據多數;傳統投影中規模僅次于教育的商務市場,2018年以來,進入交互平板替代競爭時期——AVC數據認為,會議平板產品2020年上半年銷量達到約15.3萬臺,同比增長42%,這與商務投影半數的降幅形成鮮明對比,且這一市場激光產品占比依然不足10%.
傳統投影市場中的數字放映機產品已經基本是激光的天下;工程投影市場激光產品占比也早就過半——也許恰是激光產品占比很高,2020年上半年,在文娛市場冰封的背景下,工程投影市場的情況反而比汞燈商務還好一點。
反觀,在傳統投影市場,占比一直不甚高、均價也抗不過工程和電影機的“家用”,在激光和LED時代成為了大發展的新領域。2018-2020年,家用投影市場,渴望保持三年,連續年增百萬的成績——而2020年,傳統汞燈投影市場的總規模,則將十年來首次低于百萬臺。
所以,銷量漲跌之間,新技術與傳統技術、新需求板塊與傳統需求板塊、投影技術與交互平板等競爭技術之間的“結構化現象異常分明”:而且隨著2020年汞燈產品的加速下滑,這種分明的巨大差距還在“日趨擴大”。
(第四)總結看,2020年的行業結構變化是過去七八年市場變化的結果,也是七八年來激光與LED崛起、本土品牌崛起、家用市場崛起、工程應用興旺、交互平板競爭技術崛起等趨勢的“疫情下加速過程”:“此前認為的需要三年的趨勢變化,現在基本一年實現了。”
正視機遇,讓我們看清未來的2020
(第一)在上半年腰斬的汞燈板塊,下半年走勢有無回復呢?答案是,情況依然不容樂觀!1).家用汞燈直面的是激光電視和高亮LED智能的替代性,幾乎沒有市場規模恢復的可能;2).教育市場是激光投影和交互平板的接班格局,汞燈持續向下早已是定局;3).商用市場,主要增量需求被液晶平板占據,市場情況略有恢復,也不會比例多高,且大多數恢復性增長還要被已經廉價的激光投影瓜分。至于工程和電影機,早已經進入激光替代的末期。
(第二)下半年經濟復蘇下,投影機整體板塊有無恢復?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三季度,激光投影已經取得20%的增長、LED投影增量大約在30%。電影放映和工程市場也已經解除冰封。在三季度暑期市場,教育行業采購也在逐步正常化。2020年疫情下火速爆發的商務會議數字化需求,對會議室投影顯示亦有一定拉動作用。
考慮到LED投影板塊自身的增量,以及2019年激光投影已經占到非LED投影部分的三成以上,這兩大新技術板塊的增量,足以保障投影產業全年的成長性。且,激光和LED的增量將超過汞燈的存量: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數據。
(第三)既然全年增長有望,那么品牌也就會大有機遇:只不過這些機遇屬于激光、LED、家用和工程領域的領先者。而不是固守汞燈版圖的品牌——誠然,日系、臺系品牌在全球市場優勢依舊,全球投影市場也沒有國內這么多、這般強大的激光與LED投影新品牌勢力;但是“投影市場現在是的的確確的中國市場例外”,全球品牌的全球優勢,難以拯救其國內市場的競爭劣勢。
這是一個細分需求、行業與品牌陣營高度差異化裂變的“歷史時刻”。可能也是一些外資品牌調整國內市場戰略的“最后窗口”。——2021年也許一批臺系、日系品牌,會在國內激光+LED投影領域,在家用市場放手一搏。
(第四)為什么是本土品牌稱雄?為什么是家用稱王?前一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即堅定的激光與LED新技術創新,不為汞燈的既得利益所誘惑,執著于未來市場的構建。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則比較復雜,既包括高清晰內容的普及、包括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的升級,也包括競品技術的“百英寸不給力”。……
這些結構性的機遇非常明確,無需過多的描述。2020年的這些結構性機遇也只不過是過去十年產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延續和競爭格局轉變的質變而已。也許,單一看2020年的數據,會覺得“天翻地覆”,但是這不掩蓋,這樣的趨勢已經持續了數年之久的“事實”。
展望未來10,一切都還在路上
(第一),過去十年讓投影產業最疼的一刀是什么?答案是交互平板的興起。遙想20年前,液晶能不能量產三四十英寸的產品,都還是“巨大的疑問”;即便10年前,夏普10代線的“巨虧”讓大尺寸液晶的未來“破朔迷離”。而2020年,彩電等領域,65英寸及其以上產品,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占比達到3成以上;這一年70英寸以上液晶彩電產品銷量翻番。
技術突破,有些時候落后于想象:如15年前東芝與佳能的SED技術,沒能量產;有些時候則與想象方向一樣,但是過程脫節:例如索尼2007年的全球首款OLED電視,市場化并不成功,索尼再次重拾OLED電視技術已經是10年后的2017年;有些時候技術的進步與突破則真的是按部就班:例如,液晶過去20年大尺寸化的升級、LED投影光源亮度過去十年穩步的提升、激光投影機技術,包括成本與體積輕型化上,過去8年也是穩步推進……
那么未來十年,顯示產業是不是還有這樣的技術“突破命題”呢,又將如何影響投影產業的改變呢?華為下一代旗艦手機即將引入液態鏡頭,這種技術或許讓整個光學器件產業為之顛覆;mini-led和micro-led技術在抓緊開發,也許投影的百英寸優勢會遇到更強有力的競爭;基于玻璃基板的LCD/oled/QLED等技術是不是還能進一步大尺寸化呢;還有激光光源與LED光源,至少理論上效能翻番不成問題,那么投影輕型化、小型化的未來還會有更大的戲碼可看……
(第二)以上是從顯示技術角度看投影的未來發展,其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顯示的意義不僅僅是技術突破,更應該是應用升級:后者上,則“未來已經清晰”。即5G+AI,帶來的數字智能時代,將讓視聽產業“無所不在”、“應用場景進一步升級”!
2020年疫情下,遠程教育、遠程辦公加速發展,已經推動會議、居家顯示應用價值的新升級。這只是未來數字信息時代“工作生活”形式的預演而已。下半年,隨著5G廣電網部署的深入,廣電系統、以及傳統的報紙傳媒系統都在加速進行“融媒體”、“全媒體”的改革,特別是市縣兩級傳統國有媒體的“全媒體”變革進入攻堅決戰階段。這也預示著,5G時代的廣電、電視、彩電應用將于過去“100年”的歷史截然不同。
更為深刻的是,行業共識性的認為5G網絡50%的應用不在消費端。而是新的生產、商業、公共服務需求。5G智慧物聯、智慧互聯、智慧車聯網的價值,必然是滲透社會每一個角落與層次的。而作為信息顯示終端的投影,顯然從中一定會“擁有巨大的獲益機會”!
所以,未來而言,顯示技術的變革、應用的變革與爆發“都還在路上”。這是投影產業在2020年結構性巨變中,必須具有的清醒認識。也是基于這樣的未來預期,行業研究機構認為,投影產業的未來將是一個“千萬臺”銷量的大市場:2010年整個投影產業國內市場規模突破百萬臺、2017年突破兩百萬臺、2018年三百萬、2019年四百萬臺、2020年疫情下也會實現接近500萬臺的規模……而五年以后,投影業或許將沖刺首個千萬臺記錄!
綜上所述,2020年的投影產業極其不平凡。行業最大的問題、最大的趨勢、最大的機遇,都在這一年“疫情下加速暴露”!行業結構性重整與市場重構,全面加速下,每一個投影人都需要重新審視這一巨變時刻。用對過去10年趨勢的總結去評估未來10年行業的變革,我們才能在更為清晰的路徑上不斷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