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的沖擊已經形成!恰是檢驗企業‘彎道’能力的時候!”2020年以來,視聽顯示產業面臨的疫情影響,正在進入“全面落地”的新階段。
與此同時,企業的應對方式也將從此前的“臨機應變”,轉向“常態化策略”。市場沖擊從“發酵”階段的不明確,到“落地階段”的日益清晰,決定了“疫情新常態”下,視聽產業同仁,必須將注意力從“外源”向“內生”傾斜。
把握兩條“宏觀沖擊鏈條”
疫情對視聽顯示行業的影響可以分成兩個“并不同步”的結構性層面:即需求層面和供給層面。
從需求角度看,防疫期間的“需求暫停”是最大的沖擊來源、后疫情時期的需求方向調整和基于宏觀經濟格局轉變的“消費能力波動”是主要的長期影響。需求端的沖擊力,表現為前高后低,長期綿延,但是維持時間長度不確定的特征。
從供給側角度看,包括內外市場的產業鏈和企業自身的停工、復工等影響;也包括應對市場新需求的產品創新層的變化。這些變化,雖然疫情早期開始的停工是“突然性”的、沖擊力最大,但是也是行業普遍性的,其競爭性意義有限。而后期的產業鏈、復工、創新等因素環節變化,卻以長期趨勢為主、以往往固定成疫情遺產為表現方式。即,供給側的疫情影響往往“長期化”,而且其影響的持續性是確定的。
例如,一些資金流和市場客戶在“危險區域”集中的企業,可能會退出市場競爭。這在整體弱勢的背景下,幾乎就是“永久性”的去產能。另一些產業鏈能力較弱的企業,可能遭遇“供給不穩定下的斷供”,進而產生經營性傷害。還有一些企業,長期聚焦創新產品和創新應用,這些恰借助疫情影響和新基建戰略,搭上了“快車道”……
這些分析性的“供給側”變化,無一例外具有“長期持續性”,是戰略級的、產業層面的,甚至是國際層面的“市場變革”。當疫情進入“后常態”階段時,這些變化,或者說“供給側變化”將成為“疫情對視聽顯示”行業影響的“主要方面”。
“防疫核心期的矛盾主要方面是需求側;防疫后期的矛盾主要方面是供給側。長期產業戰略影響角度看,供給側的升級,更會顯著影響‘疫情’的機遇與風險二元價值含量。”即,隨著防疫進入“后常態化”階段,“相應行業企業的主觀努力”正在成為“命運”的主人。
從結構化和動態性中,創新和靈活應對疫情長期影響
“疫情對視聽顯示行業的影響,不僅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具有結構性差異,在時間軸上更具有顯著的結構性差異。”行業專家指出,“疫情核心期”幾乎所有行業參與者都進入“至暗時刻”,這是一個“影響比較平均的階段”。
但是,“后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有序恢復,不同企業卻以“完全不同的速度和節奏”恢復:例如,彩電市場強調大屏和智慧概念的產品,率先走出低谷,進入增長階段;再例如LED大屏市場,智慧調度系統比較商業廣告屏優先走出低谷;投影顯示市場,可能影院放映機還會長期低迷,但是居家大屏卻成長顯著……
“哪些細分領域代表未來、哪些領域能提供創新供給、哪些領域成為后疫情經濟恢復的爆發點、哪些領域會得到政策面的加持、哪些領域的剛需屬性更為劇烈……”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視聽市場”后疫情恢復的“龍頭所在”。而抓得住新基建內涵的細分市場,抓得住產品供給升級的創新基點,有望在疫情的宏觀弱勢下,創造出好的增長案例。
“面向未來,重調方向,改變傳統側重,實現疫情新常態的新供給格局!”后防疫階段,市場正在從一刀切的暫停,進入復蘇時期的結構性蘇醒。這時期的核心關鍵規律就是“沒有大鍋飯、也沒有老皇歷”,而是要把握新需求、新規律,靈活與動態中找到結構性的成長點,并依托創新實現“市場新突破”。
苦練內功,好車手應該為彎道“贊嘆”
“平時市場就沒有淘汰嗎?任何時候市場都有淘汰!——只不過疫情之下,緩慢的過程變成了迅捷的風暴。”面對疫情下的市場沖擊,即需要認識到風險所在,更需要意識到這種集中的風險釋放,必然產生未來的“市場空間騰籠換鳥”。
這就如同賽車場的彎道,雖然是危險的事故多發區,卻也是超越別人的機遇區——做一個好車手,要比埋怨彎道更科學。疫情的危機也是如此:沒有危險的市場競爭,也就不會有機遇。產業鏈、產能、創新和需求的重構過程,恰是能夠反映出誰的嗅覺敏銳、誰的戰斗力強悍、誰的底蘊深厚的時刻。
面對疫情帶來的行業超車彎道,視聽顯示等企業必須從三個角度練好內功:1.從方向上要有“壓”有“保”。壓低成本、壓低損失,保障創新、保護成長性領域的投入。2.從用力上要堅持“成長導向”,必須緊緊抓住哪些細分領域的需求在增加、哪些領域的市場規模再擴大。3.從基礎實力上,要加強產品創新、供給升級,并在營銷渠道和手段上做出新的突破。
“把握變與不變的節奏!”疫情的改變,不是“消滅了需求”,而是改變了,1.需求在時間和空間線上的分布節奏;2.需求在新領域的成長過程。所以,樹立長期的市場信心,與度過暫時的市場困境并不矛盾;加強眼下的市場公關與下注長期的行業需求趨勢投入并不沖突。尤其是在可預見行業進入一輪“優勝劣汰期”的背景下,實力企業更是應該“為未來的需求反彈”做好充分的擴張準備。
“不要問疫情造成的困難多大!而要問有沒有能力吃下疫情帶來的市場結構性機遇——更多的去問自己的實力,更多的去夯實自己的實力。”行業專家指出,現在一些輿情聚焦的方向出現了一些問題,關注焦點集中在困難上,而不是自我的努力上,搞錯了矛盾方向,從而陷入“自我否定式”的泥坑不能自拔。這于戰勝疫情無意,于走出困境無意。
行業大勢需要主動來塑造
“疫情是一個舞臺,各色表演,不僅千奇百怪,也可以五彩斑斕!”這個道理,就如同2019年很火爆的一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著名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
疫情下和后疫情時代,視聽顯示行業的企業如何選擇一條“走出困境”的道路呢?答案可能并不一致。但是,以我為主是共同的原則。坐以待斃是毫無前途的選擇。主動作為是唯一的策略。用自我能動性,戰勝外源性沖擊,將后疫情的行業大勢塑造成“中流擊水”,而不是“隨浪逐流”,當是今天的行業根本任務。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本沒有必然答案。唯一可以回答的是,疫情必然帶來巨大的改變;有人淘汰、更會有人獲利。這就是競爭的藝術。但是,其中沒有必然的結果、沒有不可泄露的天機,只有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