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大屏彩電技術中,大屏君最喜歡的還是OLED:自發光、無拖尾、高對比度、比較柔和的亮度……但是,無奈的是OLED電視的普及化進程并不順利。
7月23日,LGD廣州8.5代OLED工廠舉行量產儀式——這距離這條生產線2019年8月舉行竣工儀式已經過去一年之久。遲遲未能按部就班量產,背后所折射的是OLED大屏化的不容易。
一波三折的量產!
作為LGD采用成熟的一次性蒸鍍工藝的新一條“大尺寸OLED”線,廣州項目被寄予厚望。大屏君注意到,廣州線初期每月將投入6萬張玻璃基板,并逐步擴大到每月9萬張——而LGD韓國坡州E3、E4工廠的總產能不過7萬片月產能。
“一下子產能翻番,這將是OLED電視最大的好消息”。行業人士指出,2018年開始,OLED電視全球的“參與品牌”暴增,但是銷量總規模卻沒有顯著變化,一大原因就在于“LGD的面板產能就那么多”。而廣州項目,是雙重的借雞生蛋:LGD借力中國資本的力量,國內半導體顯示產業借力LGD技術的力量,兩者結合顯然有利于OLED電視產業的未來成長。
不過,LGD廣州OLED項目走的并不順利:原計劃預期2019年底投產,但由于OLED有機物原材料供應變更等原因,日程被推遲;確定今年第一季度批量生產為目標之后,受COVID-19影響,計劃再次推遲。結合建廠初期,韓國內部關于“技術外流”的官司和紛爭,這條線的“出生與成長”頗為不順。
“但是,畢竟現在已經量產。”行業人士指出,至少2022年前,OLED電視保持全球每年3成的增幅已經有“托底的力量”。但是,對于這種樂觀,大屏君想潑一次冷水:據媒體報道,在2020年初,LG Display曾表示要推遲對韓國坡州10.5代OLED產線的運營,原預計10.5代OLED線的正式投資要等到2023年,但現在將推遲三年到2025~2026年。
沒有坡州項目,LGD大尺寸OLED項目廣州工廠之后,將面臨數年的“空檔期”。這期間必然有兩個問題:1.進一步的市場供給擴大無望;2.液晶利用10.5/11代線掀起的70+英寸競爭中,只有8.5代線的OLED處于絕對劣勢。
所以,廣州OLED項目量產的歡喜能維持多久,并不確定!LGD對進一步大尺寸OLED面板的投資“猶豫”正在確認一個“OLED彩電”的真正“關口”的出現。
三大技術路線之爭浮出水面
“OLED電視還是很貴!”雖然過去3年OLED電視價格已經下降一半,然而和大尺寸液晶產品比較,其價格依然“高企”。大屏君注意到,依托10.5代線建設的產能,75英寸液晶電視價格已經向5000元靠攏,而主要制造55-77英寸面板的OLED8.5代線,所提供的77英寸電視,在價格上居然敢報一二十萬的高價格!
“沒有成本優勢,產能提升也許只會擴大虧損。”行業專家指出,LGD坡州10.5項目的推后,與OLED大尺寸面板虧損、OLED小尺寸需要加大投資、以及OLED大尺寸的技術分歧都有關系。而大屏君認為,“技術分歧”和“成本”是最重要原因。
例如,三星已經著手開發QD-OLED屏幕技術。即不同于LGD的白光+彩色濾光片的OLED技術,而是采用藍光OLED+QD激發濾光片的技術。而國內的TCL則加強了與日本JOLED的合作,后者是噴墨印刷OLED產品全球唯一“實驗性”量產技術擁有者……
面對不同的技術路線,產品效果差異不提,起碼成本控制力會大不一樣。任何投資大尺寸OLED的項目,都必須審慎考慮自己的技術路線會不會“沒建成就淘汰”。所以,LGD進一步OLED投資的推遲,反應的不僅僅是OLED與液晶競爭的問題,更包括“OLED大型化技術選擇的十字路口”效應。
更或者說,大尺寸OLED的未來再一次進入“實驗室階段”:技術路線進一步明確之前,沒有人會在做新的大規模投資。且,大屏君認為,這種“技術之爭”不是說OLED不行了,反而說明行業內的“研發創新”非常踴躍,只不過尚沒有得出最后結論而已。
而且考慮到,LG和三星2020年大幅度的、幾乎全面的關閉了LCD大尺寸面板產能——退出占全球LCD面板大約25%的制造能力,并在疫情下、需求萎縮的市場中,帶來液晶面板的一輪全球漲價——等背景下,LG和三星的“未來彩電”必然基于新技術。而OLED是所有新技術中,最可能的選項。畢竟Micro LED的成本比OLED還要更高,且對中等尺寸上的8K化存在技術困難;QLED量子點直接發光顯示,不僅要基于OLED也在嘗試的噴墨印刷技術,而且暫時成本更高、技術成熟度更差。
所以,大屏君認為,廣州OLED工廠之后的投資“靜默”,就像一場大戰到來之前的“無線電靜默”:技術驗證的最后結論一旦出現,洶涌的大投資潮就會出現。現在的所謂“推遲”都只是權宜之計,并非最終決策。——技術路線上的“等一等”不妨礙OLED依然是彩電最可能的未來這一結論成立。
得利新產能,本土OLED市場怎么走
“近水樓臺先得月——至少按目前規劃看,在2025年之前,OLED大尺寸面板最大的產能工廠就在我國廣州!”行業人士認為,這至少對OLED彩電國內市場的發展是一個重大利好。
的確!2018年之后,國內OLED彩電銷售就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市場接受程度和需求是明確的。大屏君認為,即便有液晶的價格優勢、甚至液晶還在80+尺寸上有“個頭”優勢,但是這不妨礙OLED產品作為“技術差異化”產品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廣州OLED項目的運營情況,也將成為國內本土OLED大尺寸線建設的“風向標”。華星光電深圳第二條10.5/11代線,惠科長沙8.6代線,都已經明確表示擁有部分OLED大尺寸產能規劃——OLED大尺寸面板的國內投資,可能出現“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同時,大屏君認為,有廣州OLED項目打底,對國內大尺寸OLED的人才、原材料和設備產業也會形成“更強支撐”。“以前我們只有實驗室的試驗線,現在有量產線,這對于處于技術演進過程中的OLED新技術整個產業鏈都是好事情。”行業專家指出,未來進一步的國內產業鏈、研發機構與LGD的合作,也將是重大的“得利”看點。
總之,廣州OLED 8.5代線的量產,至少可以為OLED彩電提供兩年內的增長能量。而兩年時間雖短,但是這期間行業技術能取得何等進步,是無法估量的:三星、華星光電、惠科都有足夠的可能,在兩年內實現技術突破。因此,大屏君認為,OLED電視的高光時刻已經可以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