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和放開后的第一個春節的結束,國內趨于正常的社會與經濟生活“信心”,已經恢復到了更高的水平。一方面是各種統計數據都達到了預期,非常給力;另一方面是消費者通過春節假期的實際體驗,進一步鞏固了對新冠防控政策開放后的“健康”信心。
春節統計數據,恢復到2019年8成或以上
28日,據國家稅務總局最新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假期,全國消費相關行業銷售收入與上年春節假期相比增長12.2%,比2019年春節假期增長12.4%,總體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據文旅部官方微信公眾號“文旅之聲”1月27日消息,2023年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3.1%。
其中,據不完全統計,春節假期全國營業性演出共9400余場次,較2022年同比增長40.92%,比2019年增長22.5%,票房收入3.78億元,觀演人數約323.8萬人次。
兩大數據表明,2023年春節,雖然“出行旅游”依然受到了一定的“壓制”;但是供給側的開放程度大幅增加。即旅游人次達到2019年的近9成,然而營業性演出場次已經超越2019年兩成多。
對于2023年春節旅游人次為2019年9成這個數據,行業分析認為有兩個負面原因在壓制:第一是,很多在外打工人,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2022年“返鄉探親”被限制,2023年春節很多人優先選擇了不是出游,而是回鄉探親;第二則是,另有一些消費者,對后新冠時代的社會生活恢復還沒有達到“滿信心”狀態,結合國外新型毒株流行帶來的預期壓力,選擇這個春節暫時不出游,即“觀望”人群也不少。
考慮到這兩大因素的存在,2023年春節旅游人口數據,已經足以說明,國內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已經恢復。這一點亦有進一步的數據佐證:
例如,據@燈塔專業版 1月27日消息,截至1月27日晚21時30分,2023年春節檔(1月21日-1月27日)粗報票房67.34億,觀影總人次1.29億,總場次265.37萬。2023年春節檔票房成為影史春節檔票房第二位,僅次于2021年春節檔。比較而言,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檔總票房累計超78億元,總觀影人次1.6億,累計場次285.8萬(截至2021年2月17日22時);2019年春節檔總票房則為58億元,場次289萬場,觀影人次1.3億。
2023年春節檔票房雖然不及2021年的高點,但是也已經顯著超過2019年同期,且是在總場次受到“長片”壓制不及2019年情況下取得的——而在觀影人次上,2023年春節檔則基本與2019年相當。這說明電影院線市場的消費已經恢復到了非新冠疫情下的正常水平。
再例如,國鐵數據顯示,2023年1月7日至21日,節前春運15天,全國鐵路客運量大幅回升,累計發送旅客10954.3萬人次,同比2022年增加2348.6萬人次,增長27.3%,日均發送730萬人次。而與2019年節前春運,鐵路客運量的1.86億人次比價,差距依然不小——這也是公路、水路和民航客運的共同特點:與2022年比大幅增長,但是距離2019年的數據還有不小差距。
不過,對于這一“差距”,私家車出行量卻能形成“很大的彌補”:2023年春運第20天,全國高速公路小客車流量5443.8萬輛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23.7%,比2022年同期增長33.3%。
對此,行業人士認為,2023年春運公共交通不同出行方式運輸量只有2019年6-8成,核心原因有多個方面:第一,選擇自駕出行的人口比例大幅增加,新冠疫情三年是國內私家車保有量進一步大幅增長的時期,春節中短途自駕出行增加,擠占公共運輸量是必然的,特別是考慮到疫情防控,2023年有更多的消費者有意愿自駕出行;第二,疫情三年來,國內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速,地域發展格局進一步均衡,這本身抑制了外出務工人員的返鄉出行需求——長期看,務工返鄉春運壓力是持續下降的;第三,部分消費者對疫情持保守態度,選擇就地過年,減少了春運需求。
“如果扣除前兩個因素的變化,2023年春運客流至少也相當于2019年的近9成水平”。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綜上所述,從總量角度看,2023年春節檔,代表著核心消費信心的幾個數據:春運、旅游和電影票房成績都“很不錯”。這些不錯的成績將為國內2023年接下來的社會經濟生活注入更多“復蘇和反彈”的信心!同時,從市場結構角度看,特別是龍頭性的春節消費場景和場所看,這種“復蘇之信心”還可以更強一些!
春節消費復蘇,龍頭效應格外突出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期間,泰山景區(含進泰山、進岱廟)接待游客8.6372萬人次,同比增長207.89%,恢復到2019年的171.81%;進泰山游客6.2052萬人次,同比增長145.96%,恢復到2019年的142.73%。
無獨有偶,春節期間四川全省15家開放的5A級旅游景區,6天累計接待游客245.95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6653.45萬元,與2022年春節同期相比,分別累計增長67.59%、57.15%;與2019年春節同期相比,人次增長0.94%、門票收入恢復到90%。
2023年春節假日前五天,麗江市共接待游客136.11萬人次,預計旅游收入8.3264億元。今年春節假日前五天游客接待人數已接近2019年整個春節假日游客接待量!
秦始皇陵看兵馬俑,趕上了“北京天通苑地鐵早高峰”的感覺;黃山頂上的下山通道游客眾多、移動緩慢,旅客不得不“挨凍受苦”;三星堆博物館,游客擁擠,游客發生肢體沖突,展柜文物展品被撞倒……雖然這些熱搜不是“好事”,但是的確說明很多景區、特別是“頭部景區”“人滿為患”,已經恢復甚至超越了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水平!踔烈恍┍c景區,2023年春節收入接近2019年的“兩倍”。
對此,行業分析認為,一方面被壓抑三年的春節旅游市場,在2023年春假復蘇,形成報復性消費,導致“龍頭市場供給緊張”,代表了行業的復蘇趨勢;另一方面,三四線旅游市場依然處于低位運行,讓整個2023年春假文旅市場只恢復到了2019年的8成。
這種對比說明,行業恢復還有進一步大幅提升的空間:畢竟,更多的三四線市場和人口還沒有“好好的動起來”,這是潛在的增量空間。同時,也說明三年疫情對消費結構、收入結構、就業結構的影響等,要想全面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和更多時間。整體上,“開了一個好頭”、“龍頭引領效應遠超預期”,是這個春假典型消費場景的特征。
類似的情況如,電影票房市場,《滿江紅》、《流浪地球2》領先大銀幕的同時,也有《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的退檔。春運市場,自駕的新高峰,與鐵路運輸依然在低谷,同時部分鐵路熱點路線,非高速動車也到了站票售罄的程度……這些都表明:新冠后的復蘇是“結構性”的,——這種復蘇不是簡單恢復到新冠前的狀態,而是在目前的市場基礎、經濟基礎上的“升級”。
“龍頭效應明顯這既是‘信心’的體現;同時也預示著更進一步的‘激烈競爭’!”行業人士表示,有春節市場的打底,將讓消費市場對2023年全年更具有信心,同時也為行業企業如何“脫穎而出”成為龍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三年新冠疫情的蟄伏之后,2023年也會是一個消費產業的創新升級大年:復蘇中確!芭懿讲坏絷牎笔侵匾哪繕,也是眾多的行業機遇所在。
整體上,2023年春假的“信心之戰”已經打贏,2023年國內社會經濟生活全面復蘇和反彈已經是板上釘釘。但是,行業市場的高質量發展之戰卻剛剛“揭幕”。春節后忙碌起來的人們會看到更多的關于“如何應對復蘇”的新課題擺上桌案。特別是對于蟄伏了三年的服務業而言,這將是一件“忙碌而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