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Mini/Micro LED顯示技術持續火爆。成為即液晶、OLED之后的又一“主流技術路線選擇”。Mini/Micro LED覆蓋從巨幕大屏工程(如數字電影院大屏),到XR虛擬現實應用(如AR眼鏡)微顯示的全鏈市場。并在未來顯示之王的競爭中,與OLED技術發生了正面對抗。
大屏君注意到,近日TrendForce統計數據預計,2024年Mini LED背光TV出貨量同比增長 55%,達到 635 萬臺;高于OLED產品同比增長 15.9%、623 萬臺的規模——這將是,在OLED和Mini/Micro LED直接對抗領域,首個Mini/Micro LED贏得并具有巨量銷售成績的“細分品類”。大屏君認為,這意味著Mini/Micro LED正在加速發揮出自己的優勢。
供給多元,Mini/Micro LED的優勢
對比OLED彩電的發展,大屏君要說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是Mini/Micro LED顯示技術真正能贏的關鍵:
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顯示, 2023年全球OLED電視TOP5分別為:LG(53%)、三星(17%)、索尼(15%)、飛利浦(4%)、松下(4%)。可見,OLED電視的份額分布“高度集中”。而在上游面板市場,LG和三星更是包攬了100%的OLED電視供給。這固然凸顯二者的優勢,但是也抑制了市場競爭和更多的充分創新。
對此,大屏君要格外說明,隨著三星導入LG提供的W-OLED顯示屏幕,三星OLED電視的市場占比還在進一步提升。索尼作為此前的OLED電視第二大品牌地位則相對持續下降。韓系在OLED電視上的壟斷,實質導致其它陣營的競爭力受損,進而對OLED電視市場的加碼產生排斥。
而Mini/Micro LED顯示技術卻截然不同:幾乎全球數得上的彩電品牌都已經推出了該技術的產品。市場品牌和型號數量大幅超越OLED、產品尺寸更是覆蓋到98-115英寸這樣OLED沒有的尺寸、產品價格同尺寸下既有和OLED相當的產品,也有便宜一半甚至更多的產品、特別是高端用戶,同價位下是選擇小一些尺寸的OLED還是更大屏的Mini/Micro LED成為一個“必答題”……這些供給側優勢,更準確的說是Mini/Micro LED獲得的廣泛支持,讓其市場發展迅速超越OLED電視產品。
當然,大屏君不得不承認,今天超越OLED的Mini/Micro LED顯示,依然不是完全體——其是以液晶背光的方式出現的。但是,這不妨礙由Mini/Micro LED+LCD的產品觀察到,Mini/Micro LED技術的應用具有“供給側多元性”優勢。特別是對于OLED TV這種上游資源稀缺、市場份額高度集中的品類的競爭,這種“多元供給”就是潛力和底蘊所在。
實際上,全球范圍內推出Mini/Micro LED直顯大屏,即不需要LCD屏幕的LED直顯一體機的品牌數量,依然高于OLED TV顯示產品。即OLED電視企業,如三星、LG都推出了Mini/Micro LED一體機, LED直顯企業和其他彩電頭部品牌也都推出了Mini/Micro LED一體機,專業顯示器、安防和很多IT企業(如冠捷AOC、聯想等)也推出了Mini/Micro LED一體機……這樣的格局下,大屏君要說的是,“誰能保證,LED直顯不會復制其液晶背光屏的路徑,超越OLED呢?”
降本增效,Mini/Micro LED看得到的進步
Mini/Micro LED直顯電視產品,全球第一大支持品牌三星,恰是OLED電視唯二巨頭之一。大屏君了解到,在最新的IFA2024柏林展會上,三星展示了新款65英寸Micro LED電視。這讓三星Micro LED產品的尺寸線進一步覆蓋65英寸、76英寸、89英寸、101英寸、110英寸、114英寸——產品尺寸可選寬度超過其自己的OLED產品線。此外,三星Mini/Micro LED背光LCD電視的參展數量也創新高。
大屏君從三星身上看到,Mini/Micro LED實現了對OLED的“圍獵”。而且在業內看來,這種圍獵還只是開始:包括康佳自建Mini/Micro LED顯示全產業鏈、海信通過并購乾照光電建立完整Mini/Micro LED產業鏈、京東方通過并購華燦光電自建Mini/Micro LED完整產業鏈、TCL華星與維信諾通過對外投資或者聯合投資建設Mini/Micro LED產業鏈等等,彩電業在Mini/Micro LED的行動“迅速且規模巨大”。
另一方面,行業對Mini/Micro LED降本增效(無論是背光還是直顯)都已經形成準確路徑:包括背板升級,如背光市場提升PCB板材利用率、直顯市場引入玻璃基板等;LED芯片降本,通過更高光效產品、以及更小尺寸產品降低單位光通量或者單位像素成本;驅動IC降本,主要包括更高集成度、更多驅動通道、更先進工藝的IC,以及從PM向AM驅動進化等;工藝材料降本,包括巨量技術、檢測修復技術的進步,MIP封裝的進步,COB封裝的進一步成本下降等等……
對于降本增效,三星Micro LED電視面板供應商,友達光電董事長彭雙浪近期明確表示,在Micro LED降本方面,預期5年后將能夠達到與OLED面板相同。(2023年其也曾表示,“期盼Micro LED成本下降速度能跟摩爾定律一樣,每兩年成本降一半”。)——這意味著上游廠商認為,Micro LED電視具有至少9成的降本空間。
大屏君要指出,一旦Micro LED電視和OLED電視成本相同,Micro LED電視就能更充分發揮:1.供給多元且充分、2.大尺寸化無限制、3.沒有燒屏隱憂、4.高亮特性在商顯和透明等特種應用上的獨有價值、5.低亮度高灰階顯示能力和高品質畫質下亮度可調空間更大……等等OLED顯示技術所不能比擬的優勢。
恰因有著這樣的(即高端電視市場,OLED與Mini/Micro LED直顯對比,Micro LED電視優勢可能更大;中低端電視市場,OLED電視成本持續高于LCD、甚至高于Mini/Micro LED背光的LCD產品,競爭乏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格局,才讓LG和三星作為OLED TV唯二面板供應商,在擴產上“暫時止步”、反而在Mini/Micro LED布局上越來越多。
多樣大屏應用,Mini/Micro LED正在贏得未來
對于Mini/Micro LED顯示的發展,除了成本匹配OLED并非不可能外,大屏君認為其在主流的關鍵應用形態上的優勢更是格外突出:
例如,最近華為推出三折OLED手機,展示了OLED屏幕柔性化的最新成果。但是,同期,LG也展示可拉升Micro LED顯示產品——該產品原始尺寸為12英寸,具備高達20%的拉伸能力,讓它能輕松擴展至14英寸。無獨有偶,三星也展示了類似技術產品:只不過不是水平變形,而是垂直于屏幕表面的變形能力——垂直角度伸展至多25%,并具有每英寸120像素的分辨率。這些展示體現了Micro LED柔性化的潛能。
在IFA2024上,海信展示了透明Micro LED屏產品。其采用微米級Micro LED芯片,具有高達 60% 以上的穿透率及廣闊視角,Pitch間距達到0.69,同時搭載觸控功能。雖然透明顯示是LCD和OLED也可實現的功能,但是Micro LED的高亮度和大尺寸優勢依然有利于大尺寸、高透亮、高清晰度的透明產品設計。且海信這款產品“功能完備”,已經實現可市場的設計。利用透明顯示優勢,友達甚至開發了雙層Micro LED顯示產品樣機,實現更好的3D視覺效果。
當然,Mini/Micro LED的最大優勢依然在于“沒有LCD和OLED的玻璃基板尺寸限制”。所以,LG、海信、TCL等品牌推出了16X英寸級別的4K Micro LED電視產品。而在電影巨幕、工程大屏上,Micro LED拼接顯示更是超越OLED的絕對王者。
“OLED能做的Micro LED都能做、而且更好,OLED不能做的Micro LED也能做!”有著這樣的底氣,才有了我國臺灣地區Micro LED領先技術企業镎創科技-KY董事長李允立所言:雖然“現階段不敢想微型發光二極管技術取代既有的液晶顯示器(LCD)面板、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面板,但將來還是有機會成為事實。”——因為成本在持續降低、創新更出色,才擁有對未來的信心!
全面PK,Mini/Micro LED和OLED戰爭正酣
大屏君注意到,如果說電視上,借助LCD,Mini/Micro LED實現了對OLED的首個超越,是行業一小步;那么更多領域的“排隊超越”,就將是未來的“扎實的一步步”。
例如,微顯示,即XR品類上, TrendForce 預計,AR 裝置2030 年出貨量將達 2,550 萬臺,2023 至 2030 年的年復合成長率高達 67%。其中,LEDoS 技術(即硅基Micro LED)將成為市場主流,2030年滲透率將達 44%。OLEDoS 市場地位則將從 2024 年的 54% 下降至 2030 年的 25%。
再例如顯示器上,目前OLED成長勢頭良好,增速超越了Mini/Micro LED背光的LCD。這主要是因為,電視機需求的背光是Mini為主,因為其尺寸更大;顯示器則更需要Micro技術。后者對于LED而言是更新的技術。但是,在邏輯上,Mini/Micro LED作為LCD背光的供給多元性、成本可及性等潛能顯著高于OLED。因此,未來顯示器市場很可能Mini/Micro LED規模會持續在OLED之上。
“成本是Mini/Micro LED直顯的劣勢,但是背光LCD化卻可以實現對OLED的成本優化;同時,直顯上Mini/Micro LED對OLED性能優勢明顯!”大屏君覺得,這樣的“田忌賽馬邏輯”;與市場供給上“Mini/Micro LED高度多元”的競爭邏輯將共同推動其與OLED的未來顯示競爭中“不落下風”;而Mini/Micro LED技術進步、成本下降,則必然讓其最終“逐漸占據上風”!
目前,Mini/Micro LED唯一的“大問題”其實是,Mini/Micro LED的發展要比OLED更晚。——至少晚10年時間。而一旦時間造就的OLED存量優勢逐漸喪失,未來顯示之爭,鹿死誰手也就將不言自明。對于Mini/Micro LED技術,大屏君要補充的一點是“作為全球顯示產業重量一級,我國臺灣地區廠商直接跳過OLED,選擇了Mini/Micro LED”。這更證明Mini/Micro LED的未來潛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