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庭影院的進一步普及,AV多聲道系統撼人心魄的聲音效果越來越深入人心,工作之余品味令人心儀的視聽大餐已成時尚。AC-3、DTS、DVD-A、SACD等聲音格式使環繞音箱從過去的配角,一躍成為與主箱、中置平起平坐、必不可少的主角。因此,環繞音箱的擺位,已經成為發燒友們關注的焦點。
第一種方案
音箱擺位:環繞音箱位于聽音者的后方,距離1-3米左右,成45°或90°角,與主音箱相面對,高度1.5-1.8米。
聲音特點:定位鮮明準確,聲音走向清晰,聲場開闊,環繞聲豐富,臨場感強。
適合播放:AC-3、DTS等多聲道錄制的電影軟件以及杜比定向邏輯II(電影)、DTS neo:6(電影)。
第一種方案最適合用來播放以AC-3、DTS編碼的電影軟件,特別是史詩片、動作片、科幻片、武功片等。因為電影中有大量與故事情節相吻合的音效,如飛機360°盤旋、大場面的槍戰、發射火箭、戰車前后移動等,用此種方案播放,聲音定位準確,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呈現一流的現場感。
但是,這種方案用來播放多聲道音樂卻不甚理想,這是為什么呢?目前的多聲道音樂軟件中,有許多定位很精確的樂器聲從環繞音箱中發出(特別是國產的DTS-CD),乍聽之下,感覺很特別,也很刺激,但時間一長,不斷從身后傳來的打擊樂、吉他、風琴、小提琴等樂器聲,就會讓人感到別扭,因為這種聲音與真實的聲音相差甚遠。
在音樂會現場,從身后傳來的聲音主要是樂器的反射聲、回聲、殘響等,這些聲音沒有點聲源,因此,也就沒有準確的定位,但他傳遞的是特定環境下的聲音信息。在多聲道系統中,我們就稱其為環繞聲,而環繞音箱傳遞的只應該是這些聲音,如果里面摻雜有過多的樂器聲,時間一長,就會讓人感到不習慣,甚至反感。在音樂會現場,樂隊按一定的規律呈“一”字形排開,與觀眾面對面。而通過第一方案還原出來的音樂,樂隊由“一”字形變成了“O”形,將觀眾置身于樂隊的中心,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了。因此,這一方案最適合播放多聲道電影軟件,而不適宜播放多聲道音樂軟件。
第二種方案
音箱擺位:環繞音箱位于聽音者的兩側,與聽音者平行,距離1-3米左右,環繞音箱正面相對或成45°角,高度1.5-1.8米。
聲音特點:聲音走向清晰,環繞聲豐富,聲場開闊但靠前,環繞聲定位不準確。
適合播放:杜比環繞、杜比定向邏輯、DTS-CD、DVD-A、SACD等多聲道錄制的音樂軟件以及杜比定向邏輯II(音樂)、DTS neo:6(音樂)。
第二方案最適合用來播放以多聲道格式錄制的音樂軟件,以及用杜比定向邏輯II(音樂)、DTS neo:6(音樂)模式播放的立體聲音樂軟件。在這一方案中,它將樂隊從“一”字形變形為“⌒”形,以半包圍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樣就不會從身后傳來打擊樂、吉他、小提琴等樂器的聲音,而從身后傳來的就只是真正的環繞聲信息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小小的變形,樂隊無形之中被放大了,使前面的音場吏加豐滿,立體感更強。
用這一方案播放多聲道音樂,定位準確,聲音連貫,聲場開闊,只是后環繞聲場稍微靠前,有被壓縮的感覺。用此方案播放電影軟件不甚理想,因為環繞音箱太靠前,所以后部聲音定位不準確,聲場被壓縮,影響整體效果。綜上所述,環繞音箱擺位的不同,整體音效也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但對于一個發燒友而言,這一變化足以讓人感到興奮或不快。因此,采用哪一種方案,這還要看你是以聽音樂為主呢?還是以看電影為主來決定。如果是以看電影為主,建議采用第一方案擺放環繞音箱。如果是以聽音樂為主,建議采用第二方案擺放環繞音箱。對于音樂、電影一樣都不能少的發燒友,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安置兩組環繞音箱,然后根據播放內容用切換器進行切換即可。而對于因環境限制只能安置一對環繞音箱的發燒友,就只能根據自己的口味來決定了。
以上是五聲道系統的環繞音箱擺位方法及聽感。下圖為六聲道系統環繞音箱的擺位方法。
如左圖所示,這是典型的馬蘭士六聲道系統的擺位方法。適用于馬蘭士、安橋、天龍的六聲道系統。如右圖所示,這是典型的雅馬哈七聲道系統的擺位方法。僅只適用于雅馬哈。
七聲道系統是六聲道系統的一個變種,是把一個后中置通過矩陣解碼的方式變為兩個聲道發聲,以求后方聲場有更好的包圍感。七聲道的擺位方法和六聲道擺位方法相似,只不過把兩個后中置變為一個后中置,一個后中置當然是擺在兩只后中置的中間位置。
其他因房間的問題引起側環繞擺位不便的解決方法:
問題(一):側環繞擺位不方便,離耳朵的距離太近。
后果:容易導致聲壓過高,聲音過于直接,聲音彌散性不好、包圍感不足。
解決方法:
(1)調節功放菜單。重新測量并設定側環繞音箱到耳朵距離,有時要減低側環繞輸出聲壓做為輔助手段;
(2)重新擺位。把環繞音箱由朝前發聲改為朝后發聲,利用墻角的反射,增強側環繞聲音的擴散性和包圍感,有時要用到重新調節功放菜單,改變側環繞音箱到耳朵的距離和改變側環繞聲道的聲壓做為輔助手段。
問題(二):座位距離后墻太近,后環繞只能放在腦后
后果:容易導致聲壓過高,聲音過于直接,聲音彌散性不好、包圍感不足。
解決方法:
(1)重新擺位。把后中置音箱吊高,朝斜下發聲,有時要用到重新調節功放菜單,改變后環繞音箱到耳朵的距離和改變后環繞聲道的聲壓做為輔助手段。
(2)也是重新擺位。把后環繞音箱吊高,朝后上方(區別于前上方)發聲,利用墻角的反射增強后中置聲音的擴散性。有時要用到調節功放菜單做為輔助手段--重新設定側環繞音箱到耳朵距離,改變后中置的輸出聲壓。
環繞音箱的高度。究竟環繞音箱掛多高才合適呢?
“環繞箱的高度并沒有一個太嚴格的標準,但必需注意,環繞箱聲音的擴散性應重于方向性,這樣有利營造濃郁的環繞氣氛.通常使用普通單極式書架箱做環繞時,資深玩家總結出來的經驗是:坐下來的耳水平軸斜上30度就是環繞箱高音單元的高度,而這個高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勾股定理可以推算出,環繞箱離耳朵的距離越近環繞箱的高度就越低,反之就越高,下圖說明了這種距離與高度的關系。
為什么要"耳水平軸斜上30度就是環繞箱高音單元的高度"呢?因為這是球頂高音單元的擴散角邊緣,環繞箱超過這個高度擺放時高頻損失嚴重,很多細節都聽不到了,物像的比例或者是形體感都會被縮小,使空間感變窄;環繞箱低于這個高度擺放時會因高頻的直達聲太強而導致后聲場散不開,聲象在前后移位時就會給以聲象跳躍的不自然感覺。
筆者在實踐中也是按這個角度擺放環繞箱和后中置的,在觀看試聽《第五元素》《天煞》《空軍一號》這類錄音水準高超的軟件時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歡迎大家嘗試驗證。
這只是一個建議性的角度,不同房間的室內聲學條件千差萬別,只要耐心試驗,仔細比較,就一定能找到最佳的擺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