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錄音環境來劃分,商業軟體的錄音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室內樂的錄音(包括各種古典音樂,現場爵士樂等),另一種是合成錄音(包括人聲,器樂等在一個殘響系數非常低的錄音室中錄制好之后,外加電子合成音樂進行混音制作),第三種是模擬雙耳錄音(人頭錄音)。
第一種錄音環境有著適當的殘響系數,錄制出來的音樂自然豐富而有空間感。然而如果不經過后期處理(特別是對高頻的提升),正因為在揚聲器系統重播的室內也有著一定程度的殘響,導致殘響過度。因此大多數的古典音樂,爵士現場錄音等室內錄音在錄制后對高頻有著一定的提升處理,才制作成商業音樂軟體發行,目的在于控制揚聲器系統重播的殘響程度。第二種錄音由于在一個模擬曠野的環境,所以樂音(特別是人聲,在錄音室直接對著麥克風)的殘響程度很低,后期制作時對高頻的提升處理就比較少。人頭錄音不在討論范圍內。
如果用一條簡單的公式表達,可以大致理解成:在曠野外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假設為一個單位的低頻B + 一個單位的中頻M + 一個單位的高頻T。B+M+T是樂器最真實的聲音,因為不存在任何殘響。而在室內樂器發出的聲音,在低頻和中頻的殘響導致人們所聽到的不是B+M+T了,而是B + M + T + xB + yM。x, y分別為大于零的系數。于是室內人們所聽到的音樂,為(1+x)B + (1+y)M + T。從上式可見,室內明顯中頻和低頻的響度大于高頻。當然混響技術相當復雜,在不同位置,防止不同尺寸,不同角度,不同材料的阻尼物,會對不同頻段的聲音有著不同程度的吸收,而不是這里簡單的把人耳頻段劃分成三部分來計算。但希望這條簡單的公式能讓大家明白,室內的聲音由于殘響導致高頻在聽覺上的衰減,真實情況是低頻和中頻的提升。
揚聲器系統聲音在曠野中是干凈的,室內殘響效應通過揚聲器系統的聽音環境來實現,好的入耳型耳機卻并非如此。由于耳機震動源直接貼近耳膜,排除了室內環境的殘響,所以用來播放音樂的理想入耳型耳機對高頻段一定程度的衰減能模擬出室內的頻率響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