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路中只要含有非線性元件就會存在失真,實驗和推導都已注明,如果非線性系統具有微分二次以上迭代關系,不但產生會失真,而且能夠導致信號放大過程中產生混沌。因此,要做到傳輸0失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不可能。只能是使失真盡量趨向于0。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放大器的失真真的都趨向于0了,那么出來的聲音都將趨近于一種聲音——現場,而人在心理個性上具有多樣性,為了實現個人取向,是不是又有人要用制造失真的辦法(如調整聽音曲線)來滿足自己的欣賞需要呢?
目前,影響失真的,主要是揚聲和拾音裝置,電路那點失真只是小巫見大巫。一般電路失真低于1%,用較高檔的揚聲器已很難辨別,把放大器失真搞得非常低,其價值有多大?許多實驗表明,放大器只要有充余的功率容量,在中等功率水平下,就能保證失真達到1%以下,而無須考慮采取負反饋、前饋這樣的補救措施。當然這并不否定負反饋、前饋在其它方面的作用及其效果。
電子管由于其電控特點與工藝條件控制困難,失真來自其本身的因素要大于其它元件;而晶體管的性能控制則相對容易得多,其它元件對失真的影響在電路中會更加明顯。在電路水平上,晶體管多采取直耦與抵消失真的對稱電路,可以將電抗元件減到最少,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失真增大;對于電子管,除化簡電路別無它法,即使這樣單級放大器的失真仍然會在1%以上,通過總體控制的整機,在額定功率狀態下全頻帶失真能達到1%就非常不錯了。
還有就是聽音環境引起的失真,這是你用現有聽音室所無法解決的。因此有許許多多聲學專家進行了4CH、5.1聲道等等嘗試,企圖能恢復一個相近于全息化的聲場,但這些努力往往都是權宜之計,迄今沒有取得讓人滿意的結果。而且,如果真的實現了全息放音,那么,怎樣消除反射音并保持原聲場的空間特性也仍然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從發展看,電子管放大器畢竟是歷史,今天晶體管模擬電路也會讓位于數字電路,電路失真可以降低至人的聽力所不及,但揚聲、拾音問題不能有效解決,無法做出聲全息器材,沒有能滿足放音的環境,Hi-Fi仍然是可望不可及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