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北京,將為中國音響技術的發展帶來無限期望。在中國音響館的展廳將云集代表國內先進技術的音響產品,歷時,我們都能感受到這種進步對國內音響產品帶來的發展。
國產音響,大家熟悉的品牌其實不多,從早期的飛達,到LAX、宏志、鐳克、IBO等等,都代表著國內專業音響產品生產技術能力,這些廠家的技術不斷革新為國產化的專業音響產品走向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國產專業音響設備要打入國內市場不是那么容易讓專業人士與使用者接受,掛“洋”頭賣“國”肉的貼牌低檔音響產品讓國內專業市場一片混亂,品質做得相對好的產品紛紛以OEM的方式走向國際,更多曾經的國外品牌在國內生產已成為事實,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音響生產基地之一也不是空談,那么,究竟專業音響國產化將會變得如何,歡迎名位朋友(生產商、銷售代理商、工程商)暢談……
專業音響國產化是一種趨勢,但它的市場將有一定的局限性與選擇性。
僅從技術角度來說,國內有音箱生產能力,電子設計生產能力,當產品開發投入市場前,必然有一個評估,往往這個評估就從某種方面限制住了產品的技術發展。很多國內廠家,以價位為市場針對性生產目的,以少投入高回報回經營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品質無法保證。行業內有句話:這玩意沒落足料!也就是說,品質不好!
是國內廠家沒能力生產品質較好的音響設備嗎?不是!音響生產廠的生存在于市場的需求,品質是一方面,價位更是一方面。行內人士心里都明白,問題是,品質與價位對于中國市場來說本來就是一個矛盾。而這個矛盾一直在影響著國內音響技術的發展。
樓主說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音響生產基地已是事實,我想這個事實是個好事,因為在中國市場,不少使用者沾沾自喜地用著國外品牌音響設備,豈不知這些“品牌”也正是國內OEM出去的。雖然說起來有點諷刺國人的樣子,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證明,中國,有能力生產品牌設備!
專業音響國產化的矛盾
十幾年前,中國專業音響市場受到國外進口品牌設備的強勢沖擊(如EV、百威等等),當時,國內的專業品牌音響廖廖無幾。十幾年之后的今天,中國市場上的專業進口品牌音響更是滿天飛舞,而國產專業品牌仍舊如數珍家,廖若晨星,能否常掛在專業人士嘴角的也無非是幾種而已(如飛達、LAX、宏志、三基等等)。中國制造!中國制造!中國人有點急了。是中國人沒能力生產品牌還是中國人不能接受國產品牌?我們不說別的,先問問一些做銷售與工程的朋友吧。我曾問過十幾位工程師朋友,想知道他們對中國目前的音頻工程技術及國產產品的發展有何看法,結果答案都幾乎一樣————國內很多政府部門、企業在建大樓時,建筑設計工程不會很注重建聲方面的處理,很多音響工程招標都是在大樓建立之后或鈔票堆好之后進行的。音響產品的利潤成了銷量商與工程商唯一衡量生存的“法寶”,而這種“法寶”正是國內眾多生產廠家所依賴的“市場需求”。有什么樣的市場,便有什么樣的產品!我不得不為國內音響技術的發展感到悲觀,畢竟,這不是國產產品的錯。
品牌將會是專業音響國產化的重要課題
專業音響國產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這種趨勢沒有在國內市場體現出其真正的優劣,反而,專業國產設備都做到國外去了。
美曰:OEM!賺回老外的錢!顯然,外國人在品質上要求較高,在中國生產,成本減少,利潤空間大,同樣質量的產品,貼上國外品牌價格就貴上幾倍還多,同時又可促進國內技術的發展,何樂不為呢?可是,你反過來想想,中國制造的專業音響在產品質量、技術和外觀上都得到了部份國外市場的認可,可是,為什么就不能做一些讓中國市場,讓中國人認可的品牌呢?因此,國內的音響生產企業應該具備長遠的眼光,不僅要為國外企業生產,而且還要擁有屬于自己的國產品牌。在國內,LAX、宏志等大型音響廠家已走在眾多生產廠家的前面,用自已的品牌去征服中國市場,皆因為,中國制造,是何等的光榮~!但始終由于國內某些技術提高較慢(如單元品質等),國內市場對這些品牌的歡迎度有限,但我們相信,如果一個音響企業要想長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須有屬于自己的品牌。既然產品已經得到國外市場的認可,那么我們需要加強的是對于國產品牌的品質管理!
國產的產品不是做不好東西,而是不去好好的想著去做一點好的東西。
“嗽叭殺手”就說過一個例子,一臺國產的名牌功放,實際測出來的質量差得讓你無法想像。也有人在燈光論壇上提出了國產的換色器的輪子不行,換了一個小東西以后,壽命就是成幾倍的增加。
這是為什么?因為,我們的廠家是在騙自己,在小處上隨便。而在做OEM的時候,因為質量標準是國外廠家的,技術是國外廠家的,我們只是按著要求做事。所以,OEM的東西還是不錯的。這就是我曾經在論壇上說過的一個觀點——某個廠家幫國外的名廠做了OEM,并不意味著它自己的品牌的質量好!其實,在生產條件和工人的水平上,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功放復雜嗎?我看比電腦主板簡單多了。一個工廠可以做主板,它就基本上可以做任何的民用設備了。而這樣的廠,在珠三角是非常多的。所以說,生產線是一個非常次要的問題,我認為目前的瓶頸是在設計和原材料的選用上。為了降低一塊錢的成本,廠家現在可以犧牲10%的性能,當然出來的產品就是很差的,不能用的東西了。
希望,這是音響產品的原始積累期。就像是當年的溫州皮鞋一樣,開始是假冒別人的,后來做大了,它也開始對別人打假了。我們怎么希望都是沒有用的,只用市場來調節。
作為一個有一定實力國內的專業音響廠家,擺在你面前的有4條路:
1、做大路貨加入市場混戰,盡量用低成本爭出貨量,效果品質就放到第二。自已有無數個品牌做砸一個再換,還給國內的小公司貼牌。
2、鋌而走險掛一個洋品牌,做好形象。產地當然打國外。
3、以大規模、穩定的品質給國內外大公司貼牌。
4、推自己的品牌。
當然有很多3、4都做。我想大家也都贊成走后兩條路。所以我想談談走后兩條路的感慨。
給國外大公司貼牌。我認為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外公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使得國外大公司紛紛到中國來生產,以降低產品成本。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OEM/ODM學到很多東西。包括技術、品質、管理等等。當然可能有人會說那也只是皮毛,核心技術還是在洋鬼子手里。但起碼我們離核心技術走得更近了,縮短了我們掌握得時間。還有一點通過我跟多個國外大公司的接觸發現洋鬼子還是很樂意聽我們的意見,特別是美國公司。他們甚至直接將整個設計都交給你,再對你的設計進行修改然后貫徹他們的質量體系。這樣對我們就是很好的機會!如同汽車行業國外各大車廠到中國來生產對國產汽車整體水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推自己的品牌。我想這是每個企業最想做的,但也是最艱辛的。由于我們這個行業的特殊化使得推行成功的寥寥無幾!最大阻礙還是來自咱自己。長久以來國外品牌占據了國內用家的思維。迫使大量的廠家生產低價低質的產品。另外國內產品的品質很難保持穩定。當然這點我也要說明廠家有很大的苦衷:因為國內商家對國產品牌價格的壓制。如果要以國產品牌的價格去要求國外著名品牌的品質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按國外著名品牌的品質標準去生產,那產品的成本的上升就高出很多甚至幾倍。因為不同的品質要求對部件的加工方式要求都完全不同。如:小小一顆螺絲,本來才不足1分錢。但如果要求10年不生銹那就要經過196小時的間斷鹽霧試驗。那絕對不是普通的電鍍能解決的,只有少數的幾間大廠能作。成本的上升就高達5~10倍。
最后隨著整個行業的慢慢規范我想明天會更好!期待北展我們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