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末,首款國產藍光DVD播放機由華錄集團生產推出,其中一款機型公開售價僅1999元!由此將國內市場的藍光播放器價格體系進行了一次“平民化改造”,并對原來的國際品牌產品在售價上產生了重大沖擊。
華錄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松鶴曾向記者就價格問題表示,這是由于產品的成本已降低,而核心技術也得以完善。“這個價格絕對是不賠錢的,我們不是為了占領市場而故意低價銷售的。”
首款國產藍光播放器發布 售價僅1999元
筆者本身作為一位藍光產品的消費者,初聽之下也為藍光播放器的價格問題而產生一些非理性的共鳴,但藍光播放器的降價到底會帶來何種影響卻值得我們思考與討論。雖然今天筆者不太想涉及產品方面的優劣性,因為不同品牌與不同定價的產品存在品質差異是比較自然的;但當預覽的首款國產藍光播放器的官網后,卻不免多了一絲心寒。
兩家藍光播放器廠商的官網設計布局如此之相似
言歸正傳,為了更好地讓讀者了解藍光播放器的價格畫面對市場的影響,先請熟悉一下目前藍光業務的基本發展情況。
藍光電影業務目前的發展現狀
2008年2月16日晚,日本NHK的一則新聞對次世代高清DVD戰場投下了決定性的一顆炸彈:全球HD DVD陣營的創立與最大支持者東芝公司將放棄HD DVD事業并停止相關經營活動。自此長達8年的次世代高清格式大戰,最終以索尼領導的藍光陣營的大獲全勝而收場。詳情可查看《次世代DVD格式大戰編年史》。
截止至2008年9月,藍光光盤的銷售量為880萬張,2007年銷售量為560萬張。從Nielsen VideoScan的最新統計的數據來看,當月藍光市場占有率僅為8%,而2008年4月份這個數據為6%——上升了2個百分點。
全球領先的市場調研公司Futuresource在今年8月預測,今年歐洲市場將會消費掉1200萬片藍光光盤,到2012年,藍光光盤在歐洲的年銷量將會達到2.4億片。
國內對于藍光價格問題發出的聲音
自從藍光在次世代DVD格式大戰中勝出后,業界普遍較為看好藍光業務的發展前景。實際市場表現雖沒有像部分激進言論所說的那樣出現爆發性增幅,但從統計數據方面來看,藍光業務保持著一定幅度的穩步增長。
而在藍光進行全球化推廣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國內聽到了一些聲音。國內部分較為激進的消費者開始喊道“國內的藍光播放器賣得太貴,相比外國的要便宜多了”;更有國家相關管理部門人士對于目前國內的藍光產品銷售情況發表言論稱“一個好的產品,不能把價格定的奇高、奇貴,變成‘貴族’才能享用的產品”;更有甚者認為“藍光在中國市場將敗北,紅光EVD仍有機會。”而這些聲音的響起,幾乎也是與藍光業務真正在國內開始推廣相并行。
在這類輿論氛圍下的國內市場,華錄選擇此時推出1999元的藍光播放器咋看之下可謂非常明智之舉,占盡“天時地利”之勢,并為自有品牌在藍光市場上的知名度提高不少;但在最后的“人和”這一方面是否已考量到位,的確值得商榷。
播放器價格是目前藍光消費者所關注的嗎?
據相關調查數據統計,國內消費者中真正愿意花錢購買藍光產品的所占比例極小,在接受采訪的國內一線城市消費者中,占較大比例的消費者表示知道高清和藍光電影但目前保持觀望階段近期不會購買;而在二三線城市的調查中,占比例較大的消費者則表示不太高清等概念。那么哪些消費者才會選擇藍光產品呢?在調查數據中顯示,不少購買藍光產品的消費者,不僅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并表示已接觸影音產品多年。同時,在對這些消費者的調查中發現,他們目前對藍光產品最關注的三方面是產品品質、藍光片源以及售后服務,而價格因素幾乎被他們所遺忘。
在另一方面,EVD聯盟秘書長、今典集團董事長張寶全曾表示“碟片是藍光DVD能否普及的關鍵,播放機價格降下來倒是其次。如果藍光碟片的價格在40元以下,才能真正成為普及的突破口。”
我們知道藍光播放器需要放入藍光影碟接入高清電視才能讓消費者真正體驗到高清影像的震撼效果,其中作為內容主體的藍光影碟才是消費者購入藍光播放器設備后的主要消費支出,藍光播放器與顯示設備僅僅是一次性消費而已。
藍光播放器降價?OK,這樣的確能在短期促進銷售量,那何樂而不為呢?
可以設想一下,采取這種銷售策略的可能性較大的結果是更多消費者購買了藍光播放器,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藍光播放器的銷量,但最終發現需要用來播放器片源價格昂貴而萌生退意。如此使然,藍光播放器擱在家里最多能充當一臺高品質的倍線DVD播放器來所用,這顯然不是消費者購買該產品的初衷,憤憤不平之中自然會產生更多負面的社會輿論,反而更不利于藍光業務在國內的整體良性發展。
反之,通過價格杠桿來對消費者進行細分,讓一部分具有藍光影碟消費能力的用戶更平和理性地接受,并從這一部分群體開始將高清體驗進行一種更為良性的口碑化傳播,進而循序漸進,可能這樣才是藍光業務在國內發展較為可取的途徑。但基于新技術的門檻較高并且世界各個地區的市場情況不同,普及化之路的艱辛也在所難免;當下又逢全球金融危機,廠商積極進取當然值得提倡,但較為激進的催生做法顯然不太適合于目前國內的藍光市場。
極力推廣藍光業務的廠商又將何去何從?
整體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耐心,不僅在國內市場,即使放眼全球,藍光業務也沒有任何地區出現爆發性地增長。而對于廠商而言,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片源購買渠道,則顯得更為務實。要知道目前國內有藍光產品消費能力的用戶,基本不太擔心享受成本,而更在乎繁瑣的購買途徑降低了原有的享受品質。
擔心銷售額不濟而虧本經營?那么……,現狀則不會改善甚至變得更差;更何況藍光市場已逐步進入正規并愈發成熟,前期的虧本難道不是一種理性投資嗎?消費者為了享受全新的產品體驗而規劃了更多購買預算;那么要推廣藍光產品與技術,藍光廠商們于情于理都需要走在前頭,難道讓藍光陣營的領軍人物只當一光桿司令?還是讓消費者一個個去做“小白鼠”來達成所謂的“先普及播放器還帶動產業鏈”?
2009年農歷新年前夕,國內首條雙面藍光光盤復制生產線在松江工業開發區建成投產,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單線產能最高的藍光光盤復制生產線。
上海新索音樂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曉表示,已建成投產的這條藍光復制生產線,是目前世界上技術最先進、單線產能最高的藍光光盤復制生產線,每月可生產50萬片BD25(單面)或40萬片BD50(雙面)藍光光盤,占全球藍光光盤復制生產線的70%以上。
目前每張標準版藍光光盤價格基本在170-230元,藍光光盤何時能與DVD價格接近?生產商還為未給出一個具體時間表。
理性的消費者在面對高清時代來臨該如何取舍?
從目前國內較為普及的高清片源解決方案來看,2008年正式開播的無線數字高清信號是一種較為積極的解決方案,但普及度還有待發展;而更多取自網絡的藍光電影雖被不少高清論壇及玩家所推崇,但這種“享受”的前提是使用者需要具備足夠的硬件知識及漫長的下載時間,不具備該類產品在普及化過程中所必需的便利性,僅僅只是“一時之計”,也是無奈之舉。
在國內甚至世界其他地區藍光產品還只是一種超前性消費品時,談大面積普及化還有些遠。享用這類產品需要消費者承受更多地成本支出,當然也可以阿Q地理解成“早用早享受”,言下之意則是更高的享受成本。正如目前DVD影碟還是占據世界90%的份額那樣,依舊還是DVD的天下,若想極力推進藍光產業的迅速發展,尤其又是在消費能力相對較低的國內,無論對廠商還是消費者在推廣與接受的要求上都未免有些苛刻了。
結束語:如果要勾畫一個藍光普及的理想化情景,那么筆者更愿意接受幾十元甚至幾元的藍光影碟價格,而播放器價格還是更多地讓產品品質來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