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beth(雨后初晴)
終于談到著名的“BBC音箱”了。Harbeth正是一間典型的BBC小廠。它的創始人正是當年3/5A的設計者之一Dudley Harwood。
這里簡略地講一下“BBC音箱”和這幾家BBC廠的淵源,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更換語言和音樂監聽用的音箱,設計這一代音箱的任務由Spencer Hughes和Dudley Harwood負責,設計要求實際上是突出語音還原的真切,兼顧古典音樂;在頻寬和動態范圍上沒有刻意要求,甚至在實際應用時不考慮立體聲播出,經常用單只音箱!
Harbeth(雨后初晴)音箱
各位不要忘記,這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FM廣播正在推廣的時期,尚且不知什么數碼錄音呢!為達成這個似乎技術要求不高,但現今看來人文內涵豐富的設計要求,設計者以敏銳的耳音為準,再加上英國傳統的保守、務實作風,選擇了簡單的兩路分音方案。
同時在單元、分音器、箱體尺寸和結構上千錘百煉,再三斟酌,取舍分明:不惜降低音箱的靈敏度,不惜縮窄頻寬,不惜犧牲動態范圍和最大聲壓。
這種分明的取舍,有失必有得。以尺寸最小,為流動采訪監聽設計的3/5A為例,由于采用小型密閉箱,低靈敏度的單元,復雜的分音器,靈敏度低至空前的82dB/W/M,音量小了,但失真極低,全頻銜接天衣無縫,中高音潤澤典雅,語言人聲固佳,歌唱、弦樂、鋼琴……均得其益。轉為立體聲用,配上腳架和給予高級擴音機驅動之后,其音場、層次、定位之佳,使當年的人們驚為空前的奇跡,似乎“無心插柳”,但現在看來,并不奇怪。
Harbeth(雨后初晴)
而FM廣播頻寬高端只到14000Hz,使設計者在設計中型監聽箱5/9、大型監聽箱5/8時,敢于使用中音質感極佳、高音延伸不足的Audax大口徑絹膜球頂單元(用中高音單元代替正統高音單元),求得質感無敵的中音。
這一辦法也正是后來ATC音箱的招數,至于低音單元,則采用當時誕生不久的透明厚質聚丙烯膠盆單元。這種單元失真低,效率也低,阻尼特性與紙盆單元大不相同,音色偏慢、偏暗,帶“粘性”。要將之馴服,揚長避短,要在分音器,箱體上進行細致的校聲,量體度身,非常考功力。事實上,5/9、5/8之后,兩位老大師功成身退,BBC的后繼者再無用此單元的佳作,真所謂“將軍一去,大樹飄零”,音箱設計之難,由此可見!
Harbeth(雨后初晴)
當時與BBC這一計劃有關的,還有承制Rogers音箱5/9和5/8的透明盆低音單元。而KEF則承制3/5A專用的B110低音、T27高音單元。此后Hughes和Harwood退休,為了不埋沒一生的功夫,“發揮余熱”,各自開了一間小公司,在家繼續研制音箱。Harwood老先生開辦的就是Harbeth。此時“BBC音箱”已由音響界推介,在發燒圈中成為一個傳奇,慕名而來的各國音響代理不少,尤以日本和香港的發燒圈,最為推崇Harwood的聲音品味,香港代理稱其為“雨后初晴”,非常傳神。
作為BBC箱的原設計者Harwood在校聲時,自然會保持其迷人的中頻,同時Harwood又深知現今的發燒友,對高頻空氣感、分析力的要求與往日不同,適度地增加了高頻延伸,低頻則推崇松厚自然,速度感與古典音樂最合拍。以一生的功力修養作基礎,老師傅親手調校,Harbeth的聲音贏得了眾多的有品味的知音,但老先生年事已高,不善經營管理,Harbeth只是個家庭作坊,無法滿足市場需要。
1986年,年輕的Alan Shaw出現,Harwood老先生放手將公司移交給他主理,Harbeth在保持著原有BBC傳統的同時,走上了正規發展的道路。Alan Shaw管理經營有方,市場觀念正確。首先他向BBC申請牌照,恢復了在港方最為暢銷的3/5A的制造,同時又推出了Compact作為中型書架箱的精品,再就是把Harwood留下的最后設計MK-V完成投產,即現今的HL5。這樣形成了Harbeth從小到大一套兩路分音BBC血統的音箱,在發燒圈中建立了“BBC聲正統繼承人”的形象。
此后,Alan Shaw又出于適應AV要求和3/5A萬一停產的后備選擇,設計了P3。P3難能可貴地在發燒友中建立了聲譽,被視為“3/5A的合法接班人”。
九十年代初,BBC公布了自家的最后一個音箱設計,用Dyna單元的5/12。Harbeth不失時機,第一時間獲得生產許可,進一步鞏固了“BBC正統”的形象
此后,在一片家庭影院熱潮中,Harbeth特立獨行,不為所動,仍然堅守小規模正統音箱的生產,對推出新產品極為謹慎(只出現過一種接替Compact的Compact7)。
時至今日,代表BBC偉大傳統的英國音箱廠牌,Harbeth是最為淳正者,殆無疑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