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的罷市風波,最初起因源自于太平洋數碼廣場的“霸權政策”,如今事件收尾依然是在太平洋的“霸權政策”驅動之下。
3月份的上海IT賣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整體人氣降到了最低谷。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賣場與僅20戶商戶之間關于商鋪續約收取額外費用的矛盾一觸即發。4月30日,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事件再次升級進入法律層面。6月30日,時至租約的最后期限,在法律仍難解決雙方矛盾的情況下,太平洋數碼廣場強制“清鋪”,部分商戶無奈采取“罷市”行為來應對。
賣場收租“潛規則”
可以說,自“太平洋罷市”事件拉開帷幕以來,太平洋數碼廣場方的強勢態度直接決定了整個事件的走向,也影響到了最后的商家大規模集體“罷市”。而撇開“罷市”事件結果不談,賣場對于商戶施行的租金上的“潛規則”,實為真正值得關注的焦點。
在商戶集體抵制太平洋的第二次會議上,發起者華清電子總經理李崢崢曾經向記者出示過太平洋往年續約后的一些發票復印件,其中被商家稱為不合理費用的廣告費用的發票同樣包含在其中。而商家認為這部分廣告費之所以不合理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三點:
第一,與租金不同開據此部分費用發票的公司臺頭并不是太平洋物業而是太平洋電腦網站;第二,名義上是網絡廣告費用,但實際上商家付款后并不能在網站上看到廣告,太平洋同樣也不會將所謂已經成型的廣告反饋給交費的商家,并且體驗不到實際效果;第三,此部分廣告費用強制與租金所捆綁,不付廣告費用就無法繼續續約。
其實,賣場收取廣告費,幫助商家推廣是許多賣場物業市場活動的一種手段。廣告費與租金單就分開來看的并不屬于不合理費用。然而將兩者捆綁并強制向商家收取的行為,從本質上改變了這部分費用的性質,也可以看做太平洋對商家收租上所實行“潛規則”。
商家坦言“零售不好做”
6月30日,“罷市”當天記者在太平洋數碼廣場一期發現,部分商鋪在賣場保安的“監督”下,已經開始打包、清理鋪位撤出賣場。而對于太平洋收租上的“潛規則”,無論是在場商家或者是撤場商家普遍表現的態度是無奈。
商戶被迫撤場
“廣告費付不出,被強迫撤場了。現在租金加上廣告費用一年確實不便宜,其實大家都一樣壓力很大,只是規模小點的公司感到的壓力更大,對這部分費用的也越敏感。”看著對面的商家撤場,在場子里搞了多年存儲卡批發的老王感嘆道。雖然不在強制撤場的商家名單之中,但是老王對于明年如期繳付場子的租金以及廣告費更多的還是感到力不從心。“真到了哪天我也交不出場地費用,那也就這樣撤了吧。”
“撤場了,費用(租金以及廣告費)太高,又沒什么生意,要買鍵盤的話以后到對面的實業大廈來找我。”一家正在撤場的鍵鼠經銷商告訴記者,由于今年以來賣場人流量一直不高,銷售比較差,對于零售業務公司也不抱太大的期望,就撤場而言并無太大遺憾。
根據記者走訪了解到,普遍撤場商家幾乎表示,在完全撤出太平洋之后并不會再有進入其他賣場的打算,而針對這部分的零售業務未來也會完全放棄,轉而借由線上電子商務來彌補以及專注服務一些老客戶和搞批發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