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消息,據臺灣《商業周刊》報道,喬布斯的一個決定,意外讓一家苗栗的玻璃加工廠翻身,并成為郭臺銘的關鍵武器。
iPhone第一代推出前夕,蘋果創辦人喬布斯拿出放在口袋里的測試機發現,手機表面被磨得亂七八糟,絲毫無法呈現畫面的精致感,緊急通知研發團隊解決;東找西尋,沒想到,答案就藏在苗栗銅鑼的正達光電。
技術:臺灣首家
連虧兩年,今年終獲利
做出iPhone最表面那層玻璃的,就是鴻海集團持股42%的正達光電。
簡單說,用手指“指揮”手機或是iPad,觸控面板就是傳達手指指令最重要的媒介,而最表面那層玻璃要做到像嬰兒皮膚的細致,卻又要有鉆石般的堅硬,這就是正達產品的魅力所在。在iPad和iPhone帶動下,在觸控面板上使用強化減薄玻璃將成趨勢,總經理江嘉斌指出“目前客戶追單不斷,產能很緊。”
元大研究分析,包含蘋果觸控面板供應商宸鴻、勝華科技、鴻海集團的奇美電、友達旗下的達虹,觸控面板廠幾乎都跟正達提貨。這讓正達自去年11月來,每月營收年成長都超過兩倍,上半年終結過去兩年,每年虧損至少1.4億元(臺幣,下同)的命運,轉虧為盈。
正達母公司是做建筑玻璃,到了第二代,主修光電產業的董事長鐘志明,藉由面板玻璃的切割和研磨跨入科技業。簡單說,正達的前身就是將玻璃切割研磨再送到面板廠,附加價值不高。從傳統玻璃要進入面板的領域,為了追趕技術和面板世代(編按:指面板的尺寸越來越大),成立之初一直燒錢,讓正達的股本從2000年到2004年,4年膨脹了4倍。沒想到,投資加速,賠錢的金額也一直擴大。
又要追趕技術又要提升品質,等于一邊跑高速公路一邊換輪子,虧損最嚴重是2004年,營收不到4億,虧了四分之一的股本,約1.4億元。正達最大的問題就是,傳統產業不瞭解電子業規格的高標,造成良率低和退貨問題。
2005年鐘志明到橫濱看展,他看到展示的手機和筆電很多都是用減薄的強化玻璃,直覺輕薄會是趨勢。現在手機逾兩成都使用減薄玻璃,但是這在當時才剛萌芽,市場不大,采用薄化玻璃的手機也只有摩托羅拉的V3。因此,正達成為臺灣首家投入的廠商。
機會:鴻海入股
良率提高,做蘋果生意
這也是鴻海投資正達的主因。握有蘋果訂單的鴻海,預知蘋果日后產品必定需要減薄玻璃,正巧錸德因為投資正達長年獲利不理想而降低持股,2007年鴻海透過旗下創投順勢入股,也帶給正達一個切入蘋果供應鏈的機會。
蘋果要開發手機,需要一個超薄的玻璃,厚度只有0.3厘米,幾乎和紙一樣。
算了良率和利潤,江嘉斌開出比一般產品高兩倍的價格,原本以為會被回絕,沒想到對方卻答應了,他說:“這次換我緊張了。”
觸控面板因為必須多次按壓和磨擦,玻璃減薄后還要經過強化、拋光和清洗,面積越大越難做,施加在玻璃的壓力、溫度,拋光的材料,甚至玻璃運送的速度,都會影響良率,算起來有上百種組合。
2009年良率還在個位數徘徊,眼看著交貨時間步步逼近,鐘志明擔心到打聽好出爐時間,早上六點不是去吃早餐,而是到工廠等看玻璃有沒有破,每天都睡不好。
副總經理黃敏書形容其難度,切入減薄技術,從0.7厘米到0.5厘米只花半年就成功,但是要從0.5厘米減到0.3厘米,花了一年多才成功,終于在今年四月份,將良率提升到可以獲利的水準。
每次玻璃出爐都會拍照,并記錄缺陷,緊盯每一道制程,用科技業的標準做產品。
他最深的感觸是,一點小疏忽都會影響品質,舉例來說,他們發現玻璃的新鮮度也會影響后續客戶加工,江嘉斌形容,“玻璃有毛細孔是會呼吸的,”如果先切好過一陣子,再送到客戶做加工,很容易因為老化而破損,后來正達就學會,一定等到要出貨才切割。
遇到金融海嘯,當科技業裁員縮減開支,正達反倒將2008年的研發費用拉高到占比營收11%,金額比前一年提高了2.7倍之多,算算過去兩年,每月一開門就是虧損1000多萬元,即便如此,仍不動搖要深化技術。
“反正訂單也不多,正好練兵,”江嘉斌說,同時花了一年時間通過所有觸控面板廠認證,才在今年觸控面板商機起飛時搶下先機。
根據手機業者估算,如果直接跟玻璃廠買超薄玻璃,價格比給正達加工后更貴,加上日本大廠康寧才剛研發這種超薄玻璃,成本比較貴,因此正達的優勢至少可維持兩年,這也是正達的價值所在。
郭臺銘投資時,不在乎正達七年虧損達3.8億元,找到這門關鍵武器,隨蘋果產品大紅大紫;從最傳統到最前衛,正達也終于在玻璃工業轉型中立下了一個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