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激光打印機
激光打印機概述、基本結構
激光打印機是由激光器、聲光調制器、高清驅動、掃描器、同步器及光偏轉器等組成,其作用是把接口電路送來的二進制點陣信息調制在激光束上,之后掃描到感光體上,感光體與照相機構組成電子照相轉印系統,把射到感光鼓上的圖文映像轉印到打印紙上,其原理與復印機相同。激光打印機是將激光掃描技術和電子顯像技術相結合的非擊打輸出設備。它的機型不同,打印功能也有區別,但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要經過:充電、曝光、顯影、轉印、消電、清潔、定影七道工序,其中有五道工序是圍繞感光鼓進行的。當把要打印的文本或圖像輸入到計算機中,通過計算機軟件對其進行預處理。然后由打印機驅動程序轉換成打印機可以識別的打印命令(打印機語言)送到高頻驅動電路,以控制激光發射器的開與關,形成點陣激光束,再經掃描轉鏡對電子顯像系統中的感光鼓進行軸向掃描曝光,縱向掃描由感光鼓的自身旋轉實現。
感光鼓是一個光敏器件,有受光導通的特性,表面的光導涂層在掃描曝光前,由充電輥充上均勻電荷,當激光束以點陣形式掃射到感光鼓上時,被掃描的點因曝光而導通,電荷由導電基對地迅速釋放。沒有曝光的點仍然維持原有電荷,這樣在感光鼓表面就形成了一幅電位差潛像(靜電潛像),當帶有靜電潛像的感光鼓旋轉到載有墨粉磁輥的位置時,帶相反電荷的墨粉被吸附到感光鼓表面形成了墨粉圖像。
當載有墨粉的圖像的感光鼓繼續旋轉,到達圖像轉移裝置時,一張打印紙也同時被送到感光鼓與圖像轉移裝置的中間,此時圖像轉移裝置在打印紙背面施放一個強電壓,將感光鼓上的墨粉像吸引到打印紙上,再將載有墨粉圖像的打印紙上送入高溫定影裝置加溫、加壓熱熔,墨粉熔化后浸入到打印紙中,最后輸出的就是打印好的文本或圖像。
時間 事件紀要
1977年 Xerox公司9700電子印刷系統面市。
1977年 第一臺將激光技術和電子照相技術相結合的商業化激光打印機IBM3800現世。
1984年 惠普發布其首款 HP LaserJet Classic,發起了桌面激光打印機革命。
1986年 惠普推出世界上第一臺雙紙盒桌面激光打印機,HP LaserJet 500 plus。
1987年 惠普推出第一款大量銷售的激光打印機HP LaserJet Ⅱ,售價2495美元。
1991年 HP公司展示了世界上第一臺局域網打印機--LaserJet ⅢSi,開始了網絡打印的歷史。
1993年 世界上第一臺中文激光打印機聯想LJ3A——聯想中文激光打印機LJ3A正式推向市場。
1997年 HP LaserJet 6L亮相中國市場,宣告中國激光打印普及時代的到來。
1998年 惠普推出了HP Color LaserJet 4500和8500,世界上第一批支持自動雙面打印的彩色激光打印機。
2001年 HP LaserJet 1000上市,取代LaserJet 6L,之后LaserJet 1020系列機型上市,激光打印機千元激戰正式開始。
2005年 DELL 1100黑白激光打印機上市,成為首款價格突破千元銷售的機型,售價僅為999元。至此激光打印機開始全面普及。
2010年 奔圖激光打印機作為中國第一臺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激光打印機問世。
▲首款突破千元銷售的激光打印機DELL 1100
激光打印機類型
激光打印機又可以分為黑白激光打印機和彩色激光打印機兩大類。
從應用角度激光打印機又大體分為個人家用激打,中小企業激打和高端商用激打,個人家用激打側重于價格低廉,對輸出質量及速度沒有過高要求的產品。中小企業激打則側重于打印質量、網絡打印、雙面打印,當然價格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點。高端商用激光側重于輸出速度和輸出質量,這一類的產品一般用于專業輸出的打印部門。
激光打印機的發展
激光打印機是60年代末Xerox公司發明的,采用的是電子照相(Electro-photo-graphy)技術,該技術利用激光束掃描光鼓,通過控制激光束的開與關使感光鼓吸與不吸墨粉,光鼓再把吸附的墨粉轉印到紙上面形成打印結果。激光打印機的整個打印過程可以分控制器處理階段、墨影及轉印階段。
與針式打印機和噴墨打印機相比,激光打印機有非常明顯的優點。
(1)高密度。激光打印機的打印分辨率最低為300dpi、還有400dpi、600dpi、800dpi、1200dpi以及2400dpi和4800dpi等高分辨率。
(2)高速度。激光打印機的打印速度最低為4ppm,而目前市場上服務于中小型企業的機型均能提供20ppm左右的打印速度,而一些中端機型就已經能達到30ppm以上的速度。
(3)噪音低。一般在53dB以下,非常適合在安靜的辦公場所使用。
(4)處理能力強。激光打印機的控制器中有CPU,有內存,控制器相當于計算機的主板,所以它可以進行復雜的文字處理,圖像處理,圖形處理,這是針式打印機與噴墨打印機所不能完成的,也是頁式打印機與行式打印機的區別。激光打印機發明很早,但真正普及和推廣是80年代初開始的,到90年代后期逐漸走向民用,而跨越世紀之后更開始走向了普及,發展趨勢包括以下幾方面。
(1)價格大幅度下降
最初的激光打印機是奢侈品,多數人可望不可即。80年代初,佳能公司將臺式激光打印機商品化,并形成批量、價格大幅度下降,由此,激光打印機才逐步開始推廣,其普及和推廣反過來又促進了價格的下降,其發展速度之快,在計算機及其外設產品中是不多見的。1997年初,惠普推出了至今為止最為成功的激光打印機HP LaserJet 6L,并使激光打印機價格成功降入4000元以內。到了2005年,DELL 1100黑白激光打印機上市,售價僅為999元,激光打印機正式走入普及應用。
(2)機芯性能大幅度提高
作為激光打印機關鍵部件的機芯,包含了機械、光電一體化等技術,近年來這些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機芯性能的提高。前兩年,普及型激光打印機機芯一般是600dpi,現在機芯一般都是240000dpi,甚至更高;速度也從4ppm、8ppm發展到了16ppm、24ppm;幅面也不單只是A4,還能打印B4、A3幅面。
(3)控制技術日益完善
控制器是激光打印機的靈魂,它直接影響打印機的性能,它的進步和完善有多方面的體現:首先控制器使用的處理(CPU)已從單一的Motorola68000發展到現在的RISC芯片,如Intel的i960、AMD的29000等,其處理能力大為加強;其次,激光打印機頁面描述語言(PDL)已形成工業標準,PostScript成為高檔激光打印機的標準語言;HPPCL語言成為中低檔激光打印機的事實標準。現在的激光打印機要么擁有其中一種語言的仿真,要么兩者均有;再次,分辨率增強技術(RET,又稱為平滑技術)和內存增強技術(MET,又稱為內存壓縮技術)等新技術不斷出現,并且被越來越多的廠商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