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相關云計算的定義不下于二十種,例如,微博、社交網絡等互聯網服務能不能被納入“云計算”范疇,不同領域的專家尚未達成一致的看法。
“云計算標準的不統一對這一工作的實際推進影響很大!鄙虾\浖龠M中心合作拓展部部長徐宜領表示,政府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云計算企業”,但實際工作中這個很難說清楚。
此前由于云計算認定標準過于模糊,許多似是而非的云計算企業爭相戴上云計算的帽子以爭取扶持。上海兆民云計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雷州舉例談到,云計算缺乏統一的標準給企業帶來很多不便,“這就好像幾個人坐在一起打麻將,有的人要打四川麻將,有的人要打上海麻將,由于標準不統一,大家總是玩不到一起去”。該公司加入了上海的云海聯盟,目前正在參與國家和上海云計算標準的制定。
地方政府:新一輪的政績工具
云計算已被國家列入“十二五:規劃,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各地政府為了顯示政績,不顧當地實際情況,紛紛上馬云計算項目,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資源浪費。
同時,國內目前已經建設的云計算中心多由政府主導,不是致力于解決云計算難題,而往往是新劃地蓋樓或者是買成堆的硬件。
此外,由于國內云計算領域的混亂情況和業內對云計算認定標準不統一,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往往把一些不算云計算的企業納入到云計算的產值中。
企業混水摸魚“不知所云”
在產業升級的號角下,云計算近年來成為不少地方政府的寵兒。以上海為例,2010年8月17日,上海發布了扶持云計算產業發展的“云海計劃”,提出3年內培育10家在國內年經營收入超過億元的云計算企業,推動百家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向云計算服務轉型,帶動信息服務業新增經營收入千億元。
為配套這一計劃,上海拿出了不小的力度對云計算企業進行扶持,無論是市級財政還是各級區級財政,都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配套扶持云計算企業。一些和云計算關聯不大的企業,則往往爭相戴上云計算的帽子,換取政府的扶持,或者在外把自己包裝成云計算公司,一些本來和云計算關聯不大的企業變成一些地方招商引資的“香餑餑”。
缺乏標準,已使云計算出現了一定的泡沫。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告訴記者,由于各地政府爭相為云計算產業出臺優惠政策,一些企業因此想方設法打出“云”旗號,部分園區不明就里,草率地招商引資,使云計算似乎成了包羅萬象的“大筐”。
缺乏商業模式前景令人擔憂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一些所謂的云計算運營中心缺乏商業模式,有的連電費都賺不回來,而另一些所謂的云計算項目圈了大片的土地,演變成變相的房地產項目。而一些大的跨國廠商,則到處鼓吹云計算帶來的好處,借機兜售自己昂貴的硬件產品。
此外,由于標準不統一,現在進入“公有云”服務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此他們這樣的企業將更多地將目光放在“私有云”上,目前該公司正幫助一些礦山開發基于物聯網的私有云!白鳛槠髽I來說,我們等不起,就算云計算標準沒出臺,我們也要先做生意。”雷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