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需求興起,產品區隔出現,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相機(MILC)由于具備輕巧便攜、可交換鏡頭及攝錄影品質俱佳的優勢,形成了數碼相機(DSC)市場中不可輕忽的第3勢力。
受到智能手機(Smartphone)及平板電腦(Tablet PC)的竄起,加上其攝錄影功能日趨強大,多重擠壓之下,數碼相機產業M型化越來越明顯,其中,M型化的一端指的是最普通的低階相機,廠商采大量生產壓低成本的方式營運,產品以價格為導向,主攻新興國家市場。業者表示,從出貨量來看,并不如外界預測有急速衰退的現象,約為5~10%的微幅成長,不過產品單價持續壓低,主流像素機種終端售價目前已被壓低在100美元以下,未來更朝著30美元的門檻邁進。
而產業的另一端,則是有著不同的變化,高階的數碼相機功能多樣化,除了擁有主流的像素外,高倍數光學鏡頭、機身輕薄短小、3D攝錄影功能、GPS系統、內建后制軟體、全觸控屏幕及可翻轉屏幕等眾多花樣齊聚一堂,價位約在新臺幣1萬~1.2萬左右,由于在攝錄影功能上,對消費者來說,數碼相機相較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仍有一定的操作及習慣優勢,業者看準此點,搭著智能裝置帶起的隨手拍風潮,主攻社會新鮮人市場及粉領族。
然而;在高階的消費型數碼相機與專業的數碼單反相機(DSLR)之間竄出了另一股新的勢力,MILC機種大約從2009年出現于市面上,Panasonic的GF系列及奧林巴斯(Olympus)的E-PEN系列,均采用Micro 4/3的感光元件系統,而陸續就有Sony的NEX系列加入,采用APS-C的感光元件,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尼康(Nikon)及富士(Fuji film)等大廠陸續加入,業者表示,十分看好眾多大廠陸續進入,對市場的成長將有一定的注挹。
值得一提的是,先前均無推出MILC機種的尼康與Canon,再看到Sony及Panasonic受惠于MILC市場興起,迅速提升市占率的情形下,傳統大廠尼康也于10月宣布投入,新機Nikon 1系列也于日前上市,反應良好;而另一日系大廠Canon目前尚未釋出任何前進MILC市場的消息,不過傳言甚多,雖然官方也均以將會開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來作為回應,但相信在MILC這股勢力越發越明顯的情況下,投入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而目前在MILC市場獨占鰲頭的Sony以及MILC市場快速興起的壓力之下,市占排名也掀起了激烈的變化,從業者所引述的市調機構GFK資料中可以看出,9月份臺灣可交換鏡頭數碼相機的市場起了莫大的變化,Sony受惠于強力機種的推出,市占28.8%位居龍頭;接著則是尼康的24.2%及Canon的22.5%,Panasonic也因主打機種GF3的熱銷而有17.9%的佳績,奧林巴斯則為4.5%,由理光購并的(Richo)的賓得士(Pentax)則是1.3%。
這也表示以往由傳統兩大廠尼康及Canon所把持的高價及高階數碼相機設備市場,由于MILC第3勢力的興起,市場版圖漸漸改變。傳統兩大廠由于原先掌握著關鍵的光學技術優勢正在消逝,隨著科技進步,差距逐漸拉近,顯示出一般消費者進入專業攝影領域的門越來越廣,廠商該如何在這塊逐漸擴張的餅中作出良好的應對,則為成功的關鍵。
由于MILC機種的興起,打破了高階數碼相機機種由日系傳統大廠尼康及Canon所把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