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二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在無錫圓滿結束。被譽為“中國互聯網之父”的劉韻潔院士認為,現今的物聯網產業發展前景很美好,但還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挑戰。最主要的是,必須解決科技民生和社會進步當中面臨的挑戰。
中國政府引導的將物聯網改變世界的經濟增長點作為宏偉目標,引發了不小的質疑。畢竟,創新并非政府一廂情愿的事情,更不能夠突發奇想、憑空而造。揭開中國令人矚目的數據(比如專利申報數據)表象,真正的創新常常比人們看到的要少。
盡管如此,物聯網的質疑和嘲諷還是有區別的。2011年10月20日,在參加為期2天的第二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及同期的中國物聯網(傳感網)博覽會之后,深刻體會到忽視或者漠視中國的創新雄心其實是個錯誤。與以往不同的這一屆國際物聯網大會,與會的70%以上是專業觀眾,還有許多行內媒體參與,基本上都是行內的專業人士。觀眾來自全國26個省區和直轄市,他們中間有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研究院等知名機構。同時,還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的科研人員,有著名跨國公司的研究人員,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從事物聯網產業的民營企業高層,諸多創投金融機構。總體來講,他們關注更多的是技術創新轉化的成果和新商機。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產業的不斷推進,對于多方面呈現的專業性質群體來講,產業已經到了返觀內心,恢復本真的階段。在跟隨博覽會參觀小組對無錫傳感網產業園區進行采訪時發現,以太湖美景而聞名于世的無錫,傳感產業已經成為無錫另一張嶄新靚麗的名片。這個規劃面積8.4平方公里,以傳感網創新園、產業園、信息服務園、大學科技園和傳感網應用展示中心(感知中國博覽園)為重點的“四園一中心”核心功能區,已經建滿了展示廳、制造設施和實驗室,新建研究設施和1個新總部,園區的領域研究項目,及著名物聯網學科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已變得相當豐滿。加上分布在二區規模已經相當的物聯網研究機構和其他投資公司,通過引進和聯合,已經孵化多家創新產業企業,成為中小企業孵化聚集區。不難看出,即便在新的物聯網技術設施上線之前,基礎技術研究已經進行了全方位的創新和攻關。
企業在不斷的加大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政府希望物聯網發展是能夠讓應用示范和標準制定同步進行和完善的,專家說,兩三年之后,政府前期將更多的投入資金推動很多地方和企業的應用示范項目,希望這些應用示范不是成為雜散的東西,而是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而正是這種模式就需要國家在應用領域和標準盡快做出相應的導向,這也是目前國家在應用示范和標準層面相關總的思考。
既然有這種愿景與發展勢頭,為何還要吸納諸多國外研發企業集群在無錫?ISO/IEC JTC1國際標準中國技術專家沈杰說,這是因為我們需要在企業客戶所在的地方進行研發,靠近客戶這種方式可獲取行業市場情報,對企業需求迅速做出反應的一個重要途徑。借助政府的明確支持,以相對成熟的產業集群為路徑,無錫作為全中國重要的研發地區,切實加大了國外企業的資本投入。資產注入為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也實現了外延式增長,實現強勁的經濟增長,故此,EMC、西門子、松下、唐納森等公司都將無錫作為開展針對性研發服務的核心地位。
說到這里,我們將話題回到知識產權保護上,盡管這次大會詳細闡述了標準和應用結合是推動物聯網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但在標準化上還是不甚清晰,唯一可以看到的是在開展應用標準體系建設,推動相關企業聯盟產品標準等方面的組成部分。事實上,國家基礎標準工作較去年逐漸清晰化,而細節尚未透明化。從諸位專家的話意里得知,政府支持創新的基礎標準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悲觀。
技術創新能力,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在第二屆物聯網大會的主題上,不只是體現在創新產品應用方面,這或許能說明跨國企業技術創新集群在中國的研發工作具有明顯的期望。與之對應的資本投入,也是產業政策十分明確的領域。換言之,任何一次技術標準的申請和制定,都會形成新一輪技術的創新和資本的介入機會,因為,基于國內物聯網基礎標準已成立三個組織:一個是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另一個是RFID標準工作組,還有一個中國通信標準協會(CCSA)組織。整個國際標準進展情況和國內相關組織的標準情況比較接近,在物聯網方面我們國家的標準還是具有很大的優勢和機會。
大部分專家表示,產業形態也決定著國家在技術話語權上的舉重,在前兩次浪潮中我們國家起步較晚,一直處于追趕狀態,但在物聯網研究和建設方面,我國還是具有同步優勢,并做到了部分領先。這些話并不是自我慰藉,而是我們今天一直保持著基本的清醒,已經跟進并迎頭趕上,正是對中國物聯網技術創新發展的一個驗證,也是對全球物聯網大勢的一個應答,更不足處于創新尷尬的地位。
在結束這次大會參觀時,標準組一位專家告訴我,盡管國家在技術標準上面臨挑戰,但在戰略上正在穩步發展,我們不缺基礎技術,關鍵是傳統技術的創新突破,隨著中國物聯網扶持政策密集出臺,中國的新興產業發展提升更多的體現在產品創新、制作技巧和資金投入上,借助這些有效的市場基礎,感知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具有基本規模和素養的物聯網共享隊伍。
中國物聯網創新發展輪廓日漸清晰,放開市場資源、推動產業化,能夠“顆粒歸倉”的增值潛力,將推動一個創新中心的城市變身為令人向往的創新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