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09年、2010年的大熱之后,今年以來,我國物聯網發展進入了平靜而又務實的階段,人們關注的話題也從物聯網的巨大前景轉移至了如何切實解決物聯網發展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第二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召開的。與去年大會的過度喧囂和熱鬧不同,今年大會上人們顯得更加理性,正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主要問題所在、探尋解決之道也成為了主要的談論話題。
政府埋單成常態
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物聯網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根據新華社在大會上發布的《2010~2011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2011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將達到2300億元,比上年增長24%,一些城市的物聯網發展步伐非常迅速,比如無錫已經落地了21個國家級重大物聯網科技項目,開展了76個領域的應用示范工程項目,今年僅是該市的物聯網產業規模總量就有望達到600億元。
不過,這些光鮮的數字背后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正如無錫市副市長談學明所言,目前無錫的絕大多數物聯網項目都由政府埋單,整個物聯網產業離真正的商業化運營還有較大距離。而這并不是無錫一個地方的“特色”,就我國整體而言,政府投資成為了很多物聯網項目的啟動資金。根據2010年發改委和工信部出臺的物聯網發展的系列支持政策,到2020年之前中國已經規劃了3.86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用于支持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除了不惜重金投向物聯網外,政府還直接參與了物聯網項目的推廣,成為了物聯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比如,中國已有28個省市將物聯網作為新興產業發展重點之一,不少一二線城市在建設或籌建物聯網產業園。很多城市的政府都在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而“智慧城市”和物聯網有著很大程度的重復度和相關性,對于物聯網的發展意義重大。
對于這一現象,新華社在發布的報告中提到,多層面的政策投入成為了推動現階段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最強動力,如果說國外物聯網產業發展屬于“市場驅動型”,那么國內更貼近“政策驅動型”。
“政策驅動”不可持續
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葉甜春認為,物聯網發展的“政策驅動”局面是由其當前的發展特征造成的。他認為,目前我國物聯網發展仍處于概念、論證和試驗,以及攻克關鍵技術、制定標準規范和研發應用的初級階段。在這樣的階段,物聯網產業發展存在很多問題。
物聯網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很多行業應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這些應用分屬不同的部門,要發展物聯網應用,在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加強各個領域的互動。此時,如果有政府部門出面,那么很多溝通協調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出于這個原因,很多企業選擇了有政府參與的項目。
就盈利模式來看,物聯網是個新出現的業務,沒有現成的盈利模式可循。而物聯網發展初期必然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來培育市場,這對于很多中小型公司而言充滿不確定性,注重短期盈利的風投更是對此避之不及。正因為如此,中小型企業都選擇了政府出資的項目,一是資金上有保障,二是可減少業務發展的不確定性。
在上述種種因素的作用下,我們看到在物聯網市場上,政府這只原本應該“看不見”的手不僅變得“看得見”,而且還成為了主要推手。
在葉甜春看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初期靠“政策驅動”是可行的,但是這種模式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物聯網最終的持續發展還得依靠“市場驅動”。
一個好消息是,電信運營商目前也成為了投資物聯網的重要力量。根據記者的了解,為了推動物聯網發展,三大運營商對很多項目進行了大量補貼投資,比如農業大棚、電梯衛士等業務,用戶在使用時本來需要支付一筆數量不小的“初裝費”,近來運營商自掏腰包,對這些費用采取了減免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用戶的進入門檻。
當然,僅有運營商的加入還遠遠不夠,物聯網的發展涉及復雜的產業鏈環節,只有各環節協同發展、共同投入,才能帶動產業鏈健康成長。
傳感器等短板亟需突破
物聯網發展涉及到芯片、傳感器、系統集成、軟件、平臺、內容、應用提供等環節。就目前的物聯網產業鏈來看,全球性的傳統信息化和IT領域企業成為了各個領域的重點,比如運營商主要集中在服務層面,且規模較大,系統集成商的規模也比較大,國際領先的平臺和軟件商重點關注全球市場。就中國來看,雖然物聯網產業鏈上的從業企業眾多,但是缺乏本土“旗艦型”企業。
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是,傳感器環節是其中較為突出的薄弱環節。葉甜春介紹,國內傳感器產業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基礎傳感器芯片廠商研發力量薄弱,企業規模偏小,技術標準缺乏,應用領域不廣,定位比較狹窄,層次偏低,盈利能力尚不穩定。他表示,國內目前90%的傳感器芯片仍依賴進口。
物聯網的發展呈現“兩邊高、中間低”的特點,終端、傳感器網絡和業務軟件是最大的價值點,純傳輸通道不到總體價值的10%,如果失去傳感器這個制高點,那么我國物聯網的發展將不具備有利形勢,所以我國物聯網發展亟待攻破傳感器這個關鍵點。
要突破傳感器這個關鍵環節,國內廠商需要做的有很多。傳感器公司村田制作所(中國)執行副總裁孫泉介紹,傳感器的種類非常繁多,例如氣體傳感器、紅外傳感器、超聲波傳感器、透明壓電傳感器、水分傳感器等,不同種類的傳感器對工藝和技術都有著不同的要求,此外,很多傳感器放置在戶外,很可能是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中,而要研發出耐用又靈敏的傳感器則需要一定的技術儲備。
孫泉還認為,為了減少網絡上傳輸的數據容量,未來的物聯網需要將部分數據處理功能放置在末端,即傳感器上,因此智能傳感器就成為了發展方向。他介紹,國外一些廠商已經開始智能傳感器的研發。毫無疑問,這對于我國的傳感器廠商而言又是一項新的挑戰。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認為,我們不僅要從產業的角度去考慮,更要注重通過原始創新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除了傳感器環節外,在通信模塊、云計算和中間件等物聯網發展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問題,為此,葉甜春認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真正實現萬億元級規模的時間節點預計將在“十三五”的后期,物聯網萬億級的市場潛力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育。
共性平臺+應用子集
與去年的物聯網會議不同的是,此次無論是在研討會還是展會上都多了一個新的詞匯物聯網平臺。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認為,物聯網發展應該走“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的道路,而在展會上,三大運營商也展出了各自的物聯網平臺。
目前我國在大量推動物聯網示范工程,劉海濤認為,物聯網的示范固然重要,但不是物聯網最關鍵的環節。他分析,物聯網發展具有分散化和小眾化的特征,比如不同行業、不同場景可能都需要不同的應用,而這些應用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物聯網產品形態、系統的應用和感知的服務是多樣化的。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即物聯網的市場空間非常大,但是被應用分成了眾多的小塊,如果不克服這個問題,物聯網僅僅成為中小企業或者小企業集群做的事情,那么物聯網的規模注定上不來。
劉海濤用微軟的例子打了比方,他認為,微軟沒有做控制軟件、管理軟件,僅依靠操作系統占領了軟件業的制高點,五花八門的應用軟件中Windows操作系統是不變的。物聯網也是如此,不管人們在哪里使用物聯網,總有60%~70%是一樣的,把一樣的東西凝練出來,稱之為共性平臺,然后把不一樣的東西以及和用戶直接相關的東西單獨作為一塊,稱為應用子集,這樣物聯網就形成了“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的架構。劉海濤認為,共性平臺是關鍵,誰把共性平臺攻下來,誰就能占領物聯網產業化的制高點。他介紹,目前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已經開始構建物聯網共性平臺,目前為止共性平臺的主體部分已經完成,而且在局部區域已投入使用。
做平臺也成為了運營商的共識,在展會上,中國電信推出了物聯網綜合平臺、中國聯通推出了物聯網公共平臺,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許利群介紹,中國移動在醫療健康等領域也形成了提供平臺的模式,可以說,提供平臺已經成為了運營商的共同選擇。除了帶動產業發展外,平臺模式對于運營商的提升也非常明顯,許利群表示,通過提供醫療健康平臺,中國移動實現了從“啞管道”向“智能管道”的轉變,建立起了數據采集分發、處理和方案提供等三方面能力。
Link:
物聯網新應用一瞥
本次物聯網大會上,一些有趣的物聯網應用進入人們視野,給觀眾帶來了全新感受。
智能試衣鏡
中國電信在本次展會上展出了智能試衣鏡業務。智能試衣鏡運用了RFID技術,顧客只要站在鏡子前,通過手勢操作屏幕,就可以體驗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的效果。這樣,服裝店店主不用在店里展示很多衣服,只要有一面智能試衣鏡就可以讓顧客試穿成百上千套服裝。
智能膠囊
智能膠囊具有拍照、傳輸、控制、能源管理等功能,可實現5毫米近距離成像。人們只需要像吃藥那樣將智能膠囊服入體內,膠囊就可對腸胃、小腸進行觀測,所需的功耗非常小。相對于胃鏡而言,智能膠囊使用起來非常簡便,造成的不適大大降低,觀測的精準度和范圍則大大提高。
物聯網冷藏車
近年來頻發的疫苗事件讓人們認識到了安全運輸藥品的重要性,本次展會上出現的物聯網冷藏車就是針對這一問題推出的方案。冷藏車具有衛星導航、溫度監控等功能,不僅能幫助醫院清楚掌握疫苗的行蹤和線路,而且能有效控制溫度,防止疫苗變質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