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術的引入,為家電廠商們描繪出一片巨大的市場。眾多主流家電廠商在這一市場培育上耗資巨大,卻產品并未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征途漫漫的家電廠商,仍在蹣跚演進。
一場瞄準起居室的IT戰爭打響了。
五十多年前的越戰期間,美國新聞媒體通過電視,將原本遙不可及的戰爭畫面傳回國內,直接帶進了公眾的起居室,這場被稱為“起居室的戰爭”,對越南戰局和媒體傳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另一場起居室的革命則通過IT技術這一導火線打響,科技巨頭如谷歌、蘋果、英特爾,家電巨頭如索尼、三星以及眾多軟件廠商、廣電、電信運營商紛紛“參戰”。
幾乎所有人都期待,這場以技術為主導的“戰爭”將給人們的家庭生活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即使在辦公室,也無需擔心家里會漏氣或漏水,因為手機短信會及時自動報警;即使足不出戶,就可通過家電采購需要的食材……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家電的IT化演進之路總是充滿波折。此前不少IT巨頭的家電發展計劃都受到不同因素的掣肘。例如,1999年3月,微軟耗資數十億美元,在全球范圍內力推“維納斯計劃”,向信息家電領域挺進,但最終由于帶寬問題限制了多媒體和互聯網的內容傳輸而最終失敗。
這一次,在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應用的浪潮下,眾多主流家電廠商在市場培育上耗費資巨大,但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高科技含量的家電如何從展覽會走向消費者的實際生活?家電企業如何實現差異化而非盲目跟風?產品如何貼近消費者需求……群雄逐鹿的家電市場,仍在蹣跚演進。
搶灘市場
自2010年以來,一貫傳統的家電廠商們紛紛搭上了IT技術的快車,搶占新興的技術與產品創新的制高點——海爾推出物聯網冰箱,小天鵝推出物聯網洗衣機,美的在世博會上展示全套的物聯網家電產品……家電的IT化熱潮悄然襲來。
2010年1月,海爾發布了世界上首臺“物聯網冰箱”。與目前市場上的普通冰箱相比,這款“物聯網冰箱”不僅可以儲存食物,而且可以通過與網絡連接,對食品進行管理。譬如,它知曉儲存其中的食物的保質期、食物特征、產地等信息,并會及時將信息反饋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對冰箱里的食品做出必要的反應。同時,這款冰箱還能與超市相連,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知道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信息,而且能夠根據主人放入及取出冰箱內食物的習慣,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給消費者的生活帶來全新的體驗。
“海爾已經在物聯網相關產業投入了近億元,領域橫跨了白色家電、黑色家電以及IT類產品。”海爾集團U-home本部部長李莉此前曾對媒體表示。海爾打造的“智慧之家”超出了單個產品的局限,從客廳到廚房,從黑電到白電,從生活電器到電腦和手機等移動終端,都不再是一個個孤單的產品,而是一個互聯互通、人性化、智能化的整體。
目前,小天鵝正依托無錫物聯中心優勢,打造世界物聯網洗衣機第一基地。其推出的物聯網洗衣機已在美國面市。“2009年我們已經生產了上千臺的標準機運往美國,一方面配合美國國家智能電網的相關項目測試,另一方面和傳統洗衣機對比試銷 。截 止 到 目前,具有對接美國智能電網的物聯網智能洗衣機累計生產超過萬臺并已經陸續出口,今年開始將形成大規模銷售。”小天鵝洗衣機負責此項目的相關人員表示。
而在今年的CES上,盡管家電不是本次展會的主角,但是憑借移動技術與物聯網技術,家電產品依然在展會上賺足了眼球。例如,LG展示的THINQ技術允許用戶根據個人愛好改造家電,屋內家電通過WiFi網絡與電腦控制系統相連,用戶通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控制和監控家電;而德國家電企業美諾采用智能電網技術,推出了最大限度減少耗電量的滾筒洗衣機和干衣機,還公開了可以利用智能手機操作家電產品的“綜合家庭網絡系統”。
在物聯網技術的浪潮下,有家電企業人士預測,未來10年,以物聯網化為趨勢,將分散在家中的各個家電產品聯成一個整體控制系統,改變單一的被動控制,實現“人機對話、智能控制、自動運行”。
運營商“攪局”
對家電抱有極大熱情的,還有看上去并不搭界的電信運營商。不甘淪為“管道”的三大電信運營商,近期紛紛將觸角伸向了這一新興領域,或與家電制造商聯手,或是自主地行動起來。
海爾選擇了與中國通信業三巨頭之一的中國電信聯手。2010年11月中國電信集團總經理王曉初攜同中國電信集團高層管理人員一行前往青島海爾集團參觀與交流,并與海爾集團簽訂了“中國電信集團——海爾集團戰略合作暨E—store項目”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達成跨界協作共識,確立了雙方在2011年“從網絡應用到終端銷售的全方位合作”。
對于這一合作,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樂觀地表示:“我們可以互為客戶、資源共享。一方面和電信共享海爾在物流網、銷售網、服務網上的優勢。另一方面電信幫助海爾解決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問題。共同創造一個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信息化時代。”
幾乎在同一時間,將海爾視作競爭對手的美的電器與中國聯通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約定雙方將在合作開發、聯合營銷、通信服務等領域展開全面深入的戰略合作,共同促進雙方的業務發展和產品延伸。
盡管中國移動并沒有與相應的家電企業展開合作,不過其物聯網業務“宜居通”也于近期高調試商用。“宜居通”除了具備基本的電話通話功能和上網功能,更重要的功能為安全防控,用戶只需在家中安裝無線座機以及探頭就可及時獲取非法闖入、有毒氣體、異常煙霧等相關告警信息。據了解目前,該產品可設置5個告警手機號碼,在發生非法入侵等異常情況時,“宜居通”就會自動向用戶撥打告警電話或發送告警短信。
運營商邁向物聯網家電的步伐,向消費者們展示了豐富的家庭信息化應用,也將物聯網家電這一剛剛預熱的市場渲染得火藥味十足。畢竟,誰能在物聯網應用中搶占與家庭相關的產業鏈,誰就占領了先機。
對比三大運營商,不難看出三者在物聯網資源方面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有不可忽略的劣勢。有業界專家分析,中國移動在資金方面實力雄厚,為其產業鏈構建和后續營銷提供有力的保障,但其有線寬帶能力不足和家庭行業市場品牌知名度低,家庭客戶基礎與渠道薄弱也是不爭事實,加上TD終端廠商與系統集成商匱乏等原因,也為其物聯網市場買下了不小的隱患。
相比之下,中國電信的固定帶寬能力強,CDMA制式上速率較優,而且家庭客戶資源基礎豐富,家庭市場渠道營銷能力較強,但不足之處是作為傳統的固網運營商,在全面物聯網技術支持能力不足,且面向用戶群的移動應用營銷能力較弱,其產業聯盟參與深度也弱于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方面,優點是WCDMA技術較為成熟且有成熟商擁經驗可以借鑒,固移寬帶也有一定積累,多元化客戶營銷能力優勢明顯;不足之處是家電領域產業聯盟參與較淺,進入產業深度不夠與產品策劃及業務整合水平較差。
在電信專家王留生看來,三家運營商都完全有可能借助物聯網的發展進行新一輪洗牌,但由于物聯網發展投入巨大且存在探索性風險,可借鑒經驗較少,因此必須依據自己網絡以及客戶資源積累,順勢而為,進行差異化定位,通過穩扎穩打的探索與嘗試,形成合理的戰略布局與卡位。
突圍之困
新興IT技術的引入,為家電廠商們描繪出一片巨大的市場。我們已經看到,國內海爾集團,海信、美的、小天鵝、長虹等黑白家電龍頭,均在物聯網領域投入了上億元研發經費。不過,坐擁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市場的中國家電企業是否能夠順利突圍?卻仍給我們留下諸多懸念。
持悲觀態度者認為,現在基于移動互聯技術的物聯網家電基本沒有銷售空間,產品也往往局限于展會。如海爾早在2005年就為所有家電產品預留有可隨時升級為智能接口,但至今科技含量頗高的家電仍未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而另有數據顯示,2009年,海爾集團智能家電的銷售額為5.2億元,而海爾集團當年的銷售總額為1243億元,智能家電所占比重不足0.5%,智能家電部可以說成是前景看好但目前較為羸弱的部門。
這些融合了新興IT技術的家電只是“看起來很美”。正如互聯網剛剛興起時那樣,企業更多地是把目光放在概念的炒作上。真正技術層面上才剛剛起步——物聯網已經逐漸向一個規模巨大的信息產業化趨勢發展,其產業鏈條很長,涉及的行業包括傳感器產業、芯片業、設備制造業、網絡運營業等。對于家電來說,要實現聯網容易,物物相連卻是不小的問題。種種涉及到技術及產品自主創新的問題,尚待家電廠商克服。
統一的標準是實現一切家電聯動的基礎,目前,歐美、日韓等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上已經成形,不僅建立了相對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范,也形成了一套基礎性的智能控制技術和硬件平臺。而在國內,目前物聯網家電最大問題是行業標準的混亂和基礎設施的不健全,要實現全行業的聯動仍然很難。對于聰明的消費者而言,他們一定不會選擇重復投資。因此,相關標準的出臺、相關部門對產業競爭環境的優化或許能有效引導和督促企業。
標準之外,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家庭本身的信息化高低決定了家電邁向移動、物聯網化的進度。如果沒有網絡接入和良好網絡環境,一個家庭也不可能順暢的使用物聯網家電。例如,目前連接家庭中各電器的是無線網絡,傳輸只能達到250K左右,大多數家庭通過ADSL接入互聯網的速度也只有1-2M,光纖傳輸可以將這一速度增至10兆以上,光纖入戶已成為智能家電普及的一道門檻。此外,無線網絡的標準問題、數字家庭系統的控制問題則需要家電廠商以及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廠商來攻克與協調。
移動、物聯網的潮流不可阻擋,但是新技術浪潮是否能很快變城消費浪潮,仍需要冷靜對待。對于家電企業而言,除了順應形勢,更要以消費者為中心來立足創新。從某種程度上說,創新程度的高低仍將成為物聯網家電時代能否盡快到來的關鍵因素。只有足夠的創新,才能說服消費者樂意掏出荷包購買那些高昂價格的家電。誰都知道,幾乎不會有用戶會去買一個功能強大卻并不實用的家電;而未來的物聯網家電的移動戰爭,更多地將是一場創新戰而非價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