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因在市場執行過程中頻頻遭遇來自家電廠商或政府工作人員的“騙補”行為,再度將三大家電政策的職能與效果推向了“風口浪尖”,也引發了指責與質疑。
對此,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近日表示,“任何增加政府控制能力的政策,包括財政的能力、資源的能力等等,都不是好的政策。當前,中國產業政策成功并不多,產業政策經常變成了企業家尋租的空間�!�
自2009年國家推出的三大家電政策,是自中國家電產業形成千億規模以來,國家首次從財政層面給予產業和企業發展正面引導和積極支持的集中性產業政策。其初衷則是刺激市場內需,讓企業、消費者、市場和國家均能從中受益。
不過,層出不窮的騙補手段、并不如意的企業業績、各種各樣的輿論指責,讓我們看到三大家電產業刺激政策,過快地改變了經歷30多年市場化競爭的家電產業格局。通過政府的行政調控手段,參與到企業的市場經營行為中去,引導企業參與農村市場競爭、參與以舊換新推廣、參與節能空調推廣,左右了企業自主的市場競爭方向和經營重點。最為關鍵的是,政府以刺激政策為誘導,直接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篩選和調控享受各種政策下的企業資格,實際上形成了一種變相的“市場經濟”計劃性調控,在這一過程中很容易通過一些人為手段來控制結果并達到預期目的。
政策執行中騙補頻發的原因,并非簡單的企業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也不是商家缺乏足夠的商業信譽,而是政策本身的決策者和制定者,只考慮到政策的初衷,相信好的政策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實際上,一個政策的最終結果會被很多市場因素左右,同時,在政策推出之后又對其缺乏有效的監管,最終,三大家電產業政策為企業和商家提供了有利可圖的空間。不過,這三大政策都將陸續于今年終止,中國家電市場也將于明年迎來完全市場化競爭的新開始,這又將是一次轉變思路和觀念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