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日元經濟橫掃全球,終身雇傭制、集體主義、注重細節、勤奮高效的日企成為國際企業的學習樣板。然而,世事如棋,變幻莫測,在進入新世紀的第12個年頭,哀鴻遍野的財報,讓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高新技術企業前途黯淡無光。
2011年底,奧林巴斯被揭露重大財務丑聞,十多年間隱匿多達1348億日元(約合17億美元)投資損失。輿論嘩然之下,日企日益慘淡的經營狀況越發受到關注。而在最近日本企業公布的財報中,下滑趨勢仍然難止,索尼、松下等老牌科技巨頭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危機。
慘淡一片的數字
在消費電子領域,2月2日,索尼公布了2011財年( 2011年4月?2012年3月)第三季度財報,虧損高達12億美元,而2011財年全年預估虧損29億美元,這樣的業績讓索尼原本高達1000億美元的市值驟然縮水到250億美元。其實,去年7月末,索尼就曾公布,公司大幅虧損155億日元(約合2億美元)。當時索尼表示,出現巨虧是受日本地震海嘯沖擊,以及日元匯價高企等因素影響所致。
與索尼一同敗退的,還有日本多家聲名赫赫的消費電子企業。在截止到今年3月31日的財年里,夏普預計將凈虧損38億美元,這也是夏普自1912年成立以來最大的年度虧損。比夏普更慘的是松下,這家同樣擁有輝煌歷史的科技巨頭由于等離子電視業務的惡化,在本財年中將此前預計的4200億日元(約55億美元)虧損提高至超過7000億日元(凈虧損102億美元),這不僅將創松下年度虧損紀錄,也將創下日本制造業企業年度虧損新高。據悉,2月15日,三大評級機構之一惠譽下調了這三家企業的評級。
而那些仍然盈利的企業,利潤水平也在大幅下降。日立公司2011第三財季報告顯示,第三財季日立實現凈利潤342.8億日元,較去年同期的620.9億日元驟降45%。其中因日本電視需求大幅下滑,導致包含電視在內的日立消費電子業務第三財季營業虧損47億日元。業界預計2011財年日立收入雖增長2%至9.5萬億日元,但凈利潤將下滑16%至2000億日元,營業利潤下滑10%至4000億日元。
面對觸目驚心的財報,業界分析,去年的日本大地震、泰國洪災,以及日元升值和歐洲經濟環境惡化都是主要原因。
“雖然日元升值對日本企業的經營帶來不小的影響,但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前田昌孝分析:“缺乏自主創新以及高性價比的產品才是導致日本企業落敗的主要原因,日本企業的活力已經被逐漸吞噬。”
難以突破的硬傷
“近年來,日本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呈現疲態,沒有出現特別搶眼的新產品。”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曾在近期的采訪中表示,日本企業極度追求細節,但卻始終無法擺脫創新不足的陰影。曾經領導電子產品和科技領域的日本企業十幾年如一日的生產、營銷模式,讓它們在面臨外界變化時抗干擾能力極差。
對此,有營銷專家也表示,商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只是基礎層面,其代表的符號價值往往更值得關注。隨著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電子產品、汽車制造過程中已出現智能化、傻瓜化趨勢,在產品上跟進、模仿并不難,而從精神層面來塑造品牌才見真功夫。
“蘋果之所以能夠在電腦、手機、音樂播放器等領域引發革命,與喬布斯不僅重視技術,更關注"與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制造讓顧客難忘的體驗"等人性化的創新有關。”專家指出,整個日本的電子企業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從電視到顯示器,從平版電腦到智能手機,幾乎每一個主要領域都未能持續創新,并推出引領行業先鋒的產品。
與此同時,去年3月的日本海嘯和福島核電站事故導致日本本土一些精密零部件制造缺貨,直接暴露出日本企業注重成本管理、非常精細的生產規劃和合作機制,應對突發事件時不夠靈活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泡沫之后,日企加大海外投資及產業轉移力度,經過多年發展,日企大多依賴海外市場,而海外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就成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嚴重依賴出口的日本一向偏重歐美市場,但歐美市場2008年以來一直是金融危機的重災區,自身難保。去年"3·11"大地震徹底地把日本經濟推向了谷底。日本政經界人士始終以"亞洲的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自居,導致很多日企戰略判斷上出現差錯或延遲。”肖恩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孫偉強認為。
此外,日本產業鏈的海外布局也使技術外溢、人才缺失等問題更加凸顯。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指出,雖然日本企業目前仍然掌握大量核心技術,但“人才積累”這一隱藏在企業財報和經濟數據背后的重要因素,將越來越影響日本企業未來的發展。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日本企業所積累的高端、核心技術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依然有它的優勢和特點。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也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一方面要在吸收外來投資的基礎上加強技術投入;另一方面,在實行“走出去”戰略時,注意強化核心技術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