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紙質書和電子書在短時間內將共存,但這是一個數字化時代,不管電子書與紙質書籍是怎樣的一種存在,數字化閱讀已無法逆轉。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數字出版業迅速發展,閱讀工具、閱讀內容等各方面技術和產品的不斷成熟與完善,一場終將導致人們閱讀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革命”已經悄然來臨。
僅就閱讀工具來說,此前讀者總嫌電子閱讀器沒有“書”的感覺,但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進步,這已不再是阻礙人們嘗試電子書閱讀的理由。
在2008年,隨著閱讀器上類紙顯示屏的發明和推廣,這項技術克服了以往電子閱讀器的缺點,在可讀、節能和視覺效果上最大限度地靠近了傳統紙張,以“電紙書”命名的電子閱讀器開始迅速推廣。特別是隨著電子紙技術的日趨完善,電子閱讀大有取代紙質閱讀的可能。另外,電子紙圖書減少了發行、運輸等環節,節省了大量成本。電子紙圖書的出現加快了數字出版的進程,大有取代紙質書籍的趨勢。
那么,紙質書到底將走向何方呢?
向農村及欠發達地區延伸是推動紙質書閱讀的一個重要手段。2007年7月,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的《關于做好“農家書屋”工程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中說:在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56%以上的我國,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實現農家書屋村村有,每個農家書屋可供借閱的圖書一般為1500種以上。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我省14個市所屬1萬多個行政村,都有了農家書屋,這對紙質書閱讀無疑是個推動。提高圖書館現有圖書的借閱率,改變公共圖書館封閉、靜態的服務模式,讓紙質書籍走近讀者,也是延長紙質書壽命的又一手段。但無論怎樣,紙質書的競爭對手畢竟十分強勁。針對紙質書的出版,有專家提出了這樣的見解:“將紙質書進行精細的包裝,使其除了具有閱讀的功用外,還可以作為一種工藝品,當然還可以限量出版發行,提升紙質書的收藏價值,但依托科技發展,向數字化轉移終究是最好的延伸。”